2023年6月24日,伊朗国家电视台宣布与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后,德黑兰的街头迅速聚集了成千上万的民众,庆祝这场战斗的“胜利”。然而,在庆祝的狂欢气氛中,也有一些伊朗民众表现出对未来的深深担忧。尽管停火协议生效,但他们认为这份停火很可能不会长久,因为美国和以色列的言辞充满不信任,他们可能会再次发动攻击。果不其然,停火协议生效不到24小时,美国的一份情报报告几乎使战火重燃,所幸伊朗及时“低头”,避免了一场更大的冲突。
特朗普的做派一直令人捉摸不定,以色列与伊朗的冲突也因此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自1948年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以来,频繁发动战争的举动一方面是为了扩展领土,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在中东地区巩固其霸权地位。然而,伊朗的崛起,令以色列感到前所未有的威胁。从霍梅尼担任伊朗最高领袖时期起,伊朗就多次公开宣称要消除以色列的存在。霍梅尼曾言, “占领耶路撒冷的政权必须从历史上消失。” 2005年,伊朗总统内贾德在演讲中公然宣称以色列应该“从地图上抹去”,即便霍梅尼去世后,继任者哈梅内伊也在言辞中表达过类似的立场,甚至预言到2040年,以色列将不复存在。可以说,自犹太人占领巴勒斯坦土地的那一刻起,伊朗就视以色列为其头号敌人。尽管两国曾多次爆发过小规模的冲突,但一直未上升到全面战争。
然而,2003年,当伊朗的浓缩铀计划被曝光后,以色列彻底按捺不住了。为了遏制伊朗核武器的扩展,以色列积极游说美国及其西方盟友对伊朗进行严厉制裁。经过十多年的政治博弈与谈判,2015年,伊朗与六国签订了《联合全面行动计划》,承诺对核计划进行限制,以换取国际社会解除对伊朗的制裁。然而,仅仅三年后,时任美国总统的特朗普撕毁了这一协议,并对伊朗实施了史无前例的严厉制裁。作为回应,伊朗宣布不再遵守协议,特别是福尔多铀浓缩厂的离心机重新启动,核计划不再受任何约束。
然而,令所有人未曾预料的是,特朗普在重返白宫后提出要重启伊核问题谈判。在此期间,美伊之间进行了一系列谈判,但始终未见突破。原定于6月15日展开的新一轮谈判,几乎是在最后一刻被以色列的袭击打断。特朗普曾公开表达过对谈判进展缓慢的不满,但美国可以等待,然而以色列却无法忍受每一秒钟的拖延,因为伊朗的核计划只会在每一分每一秒中逼近成功。为了彻底消除这一威胁,以色列选择了在6月13日主动出击,暗杀了10名伊朗核科学家,并且对伊朗境内的核设施进行了轰炸。
特朗普虽然表示对以色列的行动不知情,但在看到了局势的转变后,美国迅速行动,派遣了7架B-2战机对伊朗核设施进行轰炸。尽管伊朗迅速反击,并向驻卡塔尔的美军空军基地发射导弹,但最终还是在6月24日同意了停火协议。停火消息一出,伊朗民众举国欢庆,庆祝似乎是一次重大的胜利。然而,停火协议生效不到24小时,来自美国情报机构的一份报告却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伊朗的“胜利”似乎只是一场幻想,若伊朗没有主动承认真相,可能战火已然重燃。
停火协议生效后,双方出现了一个令人矛盾的局面——各自都宣称取得了胜利。6月24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公开称以色列取得了“历史性胜利”,并且表示“我们已经彻底摧毁了伊朗的核计划”。几乎同一时刻,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也发表声明,宣称“伊朗已迫使以色列单方面停止侵略,获得了对以色列的战斗胜利”。根据双方的说法,这场持续12天的冲突似乎没有任何一方失败。然而,从战略目标来看,伊朗显然没有取得胜利,反而遭遇了彻底的失败。以色列的目标非常明确——摧毁伊朗的核设施,而在停火之前,美国已经证实伊朗的核设施确实遭受了重创,伊朗守卫失败。因此,停火协议的签署,实际上是美以达成的一个妥协,伊朗在此背景下才得以暂时喘息。
然而,停火协议刚刚签署,局势就急转直下。不到24小时后,美国中央司令部发布的战损评估报告表示,伊朗的浓缩铀储备并未被摧毁,甚至其离心机基本完好无损。国际原子能机构也随即发表声明,称伊朗的核研究堆和动力反应堆并未受到实质性攻击,伊朗邻国的人员和环境没有受到放射性影响。由此看来,若美国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评估属实,美以势必会采取更激烈的措施。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伊朗最终选择了主动“服软”。
6月25日,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巴加埃正式承认,伊朗核设施在美国的空袭中受到了“严重损害”,尤其是位于纳坦兹的铀浓缩离心机遭遇了毁灭性打击,位于伊斯法罕的核设施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巴加埃的这一声明让伊朗此前的胜利庆祝完全破产,然而也为伊朗赢得了短暂的和平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