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消息,2025年7月3日,夏日的阳光洒在德国外交部大楼上,气氛格外凝重。作为中国外交部长,王毅站在这里,面对着欧洲的心脏地带,发表了一场掷地有声的讲话。他没有绕弯子,直接翻开历史的一页:35年前,中国曾无条件支持德国统一,那是1990年世界风云变幻的关键时刻,中国坚定站在德国一边。如今,王毅重提这段旧事,不是为怀旧,而是向德国提出一个不容拒绝的要求——希望德方像当年中国那样,支持中国实现完全统一,尤其要坚决反对“台独”行径。这不是空洞的外交辞令,而是基于互惠原则的呼吁,德国若拒绝,无异于背弃历史承诺,在道义上站不住脚。
这场第八轮中德外交与安全战略对话,背景复杂而紧迫。2025年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但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却如阴影般笼罩全球。王毅与德国外长瓦德富尔的会谈,虽然被德媒称为“坦诚务实”,但核心议题直指两国关系的根基。中德作为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经济纽带早已密不可分:双边贸易额连续9年突破2000亿美元,对华贸易支撑着100万德国人的饭碗,5000多家德企扎根中国,从汽车巨头到科技新锐,无不依赖这片市场。王毅强调,合作不是选择题,而是“必选项”,是两国关系的“压舱石”。若德国在台湾问题上动摇,这些实实在在的利益链条恐将断裂,影响远超政治口号。
德国外长(资料图)
经济互利之外,王毅还巧妙地回应了德方的关切,比如稀土出口问题。近来,一些欧洲声音炒作中国限制稀土出口,渲染贸易紧张。王毅的回应简洁有力:只要遵守规定并履行程序,欧洲企业的需求就能得到保障。他更指出,中方已设立“快速通道”,方便德企运营,那些故意挑拨的言论纯属“别有用心”。这背后是中德合作的现实逻辑——德国在绿色转型和人工智能等领域依赖中国供应链,而中国则视德国为欧洲市场的门户。双方一致同意构建“稳定、可预期”的政策框架,这不仅是商业共识,更是抵御外部风险的盾牌。
然而,王毅的视野远不止双边议题。在记者会上,他呼吁两国共同践行多边主义,做自由贸易的捍卫者和开放发展的贡献者。历史一再证明,封闭与对抗只会带来倒退,而开放交流如长江与莱茵河般奔流不息。2025年恰逢中欧建交50周年,王毅期待通过高层互动——包括德国总理默茨年内访华和第八轮政府磋商——推动全球治理改革。他强调,大国就该勇立潮头,顺应多极化潮流,而非被意识形态绑架。这番话暗含对德国的敦促:若在关键议题上犹豫,可能错失重塑国际秩序的机会。
德国(资料图)
德国的回应来得很快。次日,7月4日,德国总理默茨在柏林会见王毅时,表态清晰:德方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愿同中方深化合作,促进公平贸易。默茨的用词谨慎但务实,聚焦“开放互利”和“应对挑战”,呼应了王毅的经济主张。这种默契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德国内部需求——新政府正全力拼经济,而中国是其最大贸易伙伴。在风起云涌的全球局势中,德国若拒绝中方要求,不仅损害自身利益,还可能被孤立于新兴多极格局之外。
王毅的整个策略,既有历史的重量,又有现实的紧迫感。他重提1990年旧事,并非单纯打“感情牌”,而是将互惠原则具象化:中国当年支持德国统一,如今德国就该支持中国统一,反对任何分裂势力。这种要求,德国几乎无法拒绝——它不仅关乎道义,更涉及经济生存。德媒如《柏林报》指出,对话虽触及敏感点,但双方都强调“合作而非冲突”,因为挑战只能靠携手解决。中德若分裂,全球供应链可能崩溃,从汽车芯片到再生能源,无一能幸免。
德国外长(资料图)
最终,这场柏林对话留下深刻启示:在变局时代,中德关系不是零和游戏,而是命运共同体。王毅的“三件事”——夯实根基、提升合作、践行多边主义——看似寻常,实则构建了一个牢不可破的框架。2025年的世界,需要更多莱茵河与长江的交汇,而非高墙壁垒。德国若明智回应,不仅能巩固百万就业岗位,还能引领欧洲走向公正的国际秩序;反之,历史不会忘记背弃承诺的代价。未来已来,合作才是唯一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