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短两周内,美国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政策经历了剧烈的转变,犹如一场政治华尔兹,变化万千,出人意料。
7月3日,白宫与五角大楼宣布将暂停对乌克兰的部分军事援助。然而,五天之后,特朗普却突然批准了向乌克兰提供防御性武器的计划,给人一种强烈的反转感。紧接着,7月14日,媒体曝光特朗普计划推出一项全新的武装乌克兰计划,标志着美国政策再次大幅调整。这种戏剧性的变化背后,隐藏的是美国在中东局势有所缓和之后的战略调整。随着伊朗对美军基地袭击的威胁减弱,美国得以腾出手来,不再急于为防空导弹提供更多自我保障,从而重新聚焦在乌克兰问题上。
促使特朗普态度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美俄高层对话的彻底碰壁。7月3日,美国与俄罗斯两国元首进行了电话会谈,然而特朗普公开表示未能取得任何进展,并对普京的态度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在俄军不断加大对乌克兰的空袭力度的背景下,美国迫切需要通过加大军事援助来传递强硬信号。美国外交关系协会的研究员查尔斯·库普钱指出,特朗普政府终于意识到,要在乌克兰问题上达成协议,必须施加更大的压力,而这也迫使美国在军事援助上的投入进一步增加。
然而,这次军事援助计划也巧妙地隐藏了经济考量。特朗普明确表示,北约成员国将承担乌克兰所需的爱国者防空系统的费用,而德国总理默茨也已公开承诺将为此出资。这一方案使得美国能够避免过度消耗自己的资源,同时也防止乌克兰战场出现崩盘的局面。此外,美军还考虑从希腊调动现有的防空系统作为援助的一部分。这种“欧洲出钱、美国主导”的模式,精准体现了特朗普一直主张的“美国利益优先”理念。
就在美国调整军援策略的同时,北约秘书长吕特却开始开辟新的战线。7月15日,他公开威胁中国、印度、巴西等国,要求它们在50天内促使俄罗斯与乌克兰展开和谈,否则将面临美国的二级制裁。这番言论瞬间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震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迅速做出回应,坚决表示中方始终认为,通过对话和谈判是解决乌克兰问题的唯一出路,反对任何形式的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林剑还强调,关税战没有赢家,胁迫和施压永远无法解决问题。
中国一贯的立场是,在乌克兰问题上保持中立,既不向任何一方提供武器,也保持与俄罗斯的正常贸易关系。美国所设立的二级制裁机制,实际上是通过征收高额关税来打击那些与俄罗斯有贸易往来的第三国。美国驻北约大使惠特克毫不掩饰地表示,制裁的重点将是那些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这意味着像中国的机电产品、印度的医药原料等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可能会遭遇严重打击。
面对这种威胁,不同国家的反应不一。印度处于两难境地,在俄乌冲突爆发后,印度的俄罗斯石油进口量激增了七倍,俄罗斯油气在其总进口量中占到了45%。如果按照美国的要求替换石油供应来源,仅运输成本就将大幅增加20%。而巴西则坚决表态,不会屈服于外部压力,其外交部长明确表示,南美的能源政策应该由巴西自己决定,而非由华盛顿来指手画脚。
此次美国主导的制裁风暴,暴露了其全球霸权的本质。美国商务部长将制裁包装成经济政策工具,掩盖了一个关键事实——美俄之间的直接贸易额已经萎缩至不到战前的5%。英国《独立报》更是尖锐指出,这一切的实质就是美国以市场准入权威胁他国,迫使其在全球政治棋局中选边站队。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北约内部的文件显示,俄罗斯在北极地区仅增兵3000人,所谓的“俄威胁”可能更像是美国推动制裁的借口。在一方面要求各国施压俄罗斯的同时,吕特又宣布欧洲将大规模资助乌克兰的武器,资金却来自北约成员国迫使其国防开支达到GDP的5%。这种安排让欧洲既需要为军事支出埋单,又不得不在大国博弈中选边站队。
特朗普一方面公开表示希望避免制裁,另一方面却推动国会赋予他取消制裁的绝对权力。与此同时,当美国国会提出将关税提高至500%的议案时,却忽视了一个重要事实——全球前十大石油进口国中,仍有七个国家与俄罗斯保持贸易关系。全面制裁俄罗斯,意味着美国要与半个世界为敌。
随着制裁倒计时进入最后50天,俄罗斯明确表示不会在威胁面前屈服,其驻美大使指出,美国的制裁历史表明,这种手段从未真正解决过问题。与此同时,乌克兰则积极争取更多的武器,北约秘书长吕特透露,北约正在准备向乌克兰提供射程达到300公里的导弹系统,进一步加剧了冲突的复杂性。
如今,乌克兰危机已不仅是区域冲突,它已经成为了国际秩序韧性的试金石。当单边制裁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各国头顶时,全球各国不得不在维护自身利益和规避风险之间寻找微妙的平衡。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如何应对这一强权博弈,将决定21世纪国际关系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