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retary's remark that UK 'will fight' China is a dip into crazy town
Britain doesn't even want to engage Russia directly and it's considered the priority threat
英国甚至不能与俄罗斯正面交锋,却将中国视为“首要威胁”
希利这番鹰派言论或许能赢得停靠达尔文港的英国航母甲板记者会上那些亢奋的西方记者喝彩,但在现实世界中根本站不住脚。
过去十年间,英国政府一直向公众灌输俄罗斯是联合王国面临的最大“即时威胁”,如今却宣称“要准备与中国开战”,这种论调既愚蠢又不负责任。
英国国防大臣约翰·希利在访问澳大利亚期间,登上正率领第25航母打击群前往亚洲的"威尔士亲王"号航母时暗示,英国可能愿意为台海问题在太平洋与中国开战。
“如果必须开战,就像我们过去所做的那样,澳大利亚和英国将共同作战。我们通过联合演习提升战备水平,从而更有效地实施联合威慑。”
与历届英国政府惯常在介入台海问题上保持沉默不同,希利试图将英国武装力量定位为对复兴中国的威慑。
这种想法不仅因为英国在乌克兰问题上已表现出不愿直接与俄罗斯开战而显得荒谬,更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妄想。
可以说,在欧洲安全问题上,俄罗斯被视为比中国“更具威胁”的存在。
但即便首相斯塔默承诺到2035年将国防开支提升至GDP的5%——考虑到英国财政紧缩的现状,这一目标能否实现尚存疑问——英国显然也没有足够实力同时对抗中国与俄罗斯,即便它真有此意。
事实上,美国施压欧洲为乌克兰持续对抗俄罗斯的战争买单的核心论调之一,正是为了让美国能重新聚焦精力于印太地区 。
就连对俄最强硬的美国政客也时常宣扬一个在我看来令人反感的论调:乌克兰士兵在浴血奋战,这样美国大兵就无需参战 。
希利的言论暴露出令人担忧的战略失焦。
英国近期发布的《战略防务评估报告》要求海军主力投入建设“大西洋堡垒”,以抵御俄罗斯快速扩张的水下舰队对北大西洋日益增长的威胁。仅2011年以来,俄罗斯海军就已接收27艘新型潜艇 ,还有更多正在建造中。
这份报告充其量只设定了建造最多12艘新型攻击潜艇的目标,用于替换现役的5艘机敏级潜艇(其中2艘正在改装)。
即便最乐观估计,新舰艇最早也要到2030年代末才能交付。报告还规划了由海洋传感器和无人潜航器组成的复杂反潜系统。
单是应对俄罗斯快速崛起的威胁来保卫大西洋,就需要与欧洲各国海军——尤其是法国、德国和挪威——开展广泛合作。
即便舰队得到补充,英国的海军力量仍不足以产生全球影响力。目前部署在太平洋的"航母打击群25"已动用了海军可用资产的很大一部分:一艘航母、一艘驱逐舰、一艘护卫舰和一艘攻击潜艇——没错,总共就这四艘舰艇。
2010年苏格兰克莱德河上邓肯号驱逐舰下水仪式 | 图源:英国国防部
正如我之前所说,中国不会为此感到担忧。
中国目前拥有至少234艘舰艇,规模已超过美国舰队,自2010年以来军舰建造数量远超美国。虽然中国舰队被认为在某些关键能力(如航母)上存在不足,但历史数据显示,规模更大的舰队“在28场战争中赢得了25场”的胜利。
诚然,以少胜多的三场海战之一便是特拉法加海战——皇家海军在加的斯海岸与法国和西班牙舰队对决。霍雷肖·纳尔逊将军当时麾下有27艘战列舰和4艘护卫舰。
相较之下,现代皇家海军(不含1805年尚未出现的潜艇)拥有24艘远洋作战舰艇,包括航空母舰、驱逐舰、护卫舰和反水雷舰。即便英国倾尽全力,这种想法能威慑中国也纯属幻想。
当然,任何英国和澳大利亚在台海地区的军事行动都将由美国海军将领指挥,作为可能得到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补充的舰队的一部分——如果这些国家愿意参战的话。
太平洋地区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末日场景,将迫使英国皇家海军主力远离本土海域,使我国在俄罗斯面前更加门户洞开。
因此,希利这番鹰派言论或许能赢得停靠达尔文港的英国航母甲板记者会上那些亢奋的西方记者喝彩,但在现实世界中根本站不住脚。
无论如何,鉴于斯塔默政府领导下对华外交政策的转向,这些言论让国防大臣显得既不合时宜又脱离实际。
值得肯定的是,英国首相试图将中英关系定位在前首相戴维·卡梅伦不受欢迎的“黄金时代”天真构想与特蕾莎·梅及其继任者采取的对华强硬政策之间。
这促使2024年底以来英国部长级官员开展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接触,包括外交大臣、财政大臣、国防参谋长以及最近国家安全顾问的访华行程。
面对媒体对任何可能软化英国对华立场的举动进行严格审查之际,工党政府正试图完成不可能的任务:在阻止中国涉足敏感行业和关键国家基础设施的同时,吸引亟需的中国投资进入英国。
当然,斯塔默在对华关系上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在努力提升与美欧经贸关系的同时,试图与中国保持同等水平的经贸合作,且在此过程中不做任何妥协。
由此可见,希利的言论实则空洞无物。这些言论或许能讨好澳英美联盟的盟友,但在北京眼中无疑具有挑衅意味。
这一插曲恰如其分地提醒世人:当英国在全球四处寻衅之际,它终将难以与所有国家维持友好关系。
刊载:昆西治国方略研究所 | responsiblestatecraft
作者:伊恩·普劳德(Ian Proud),1999至2023年间担任英国外交官,2014年7月至2019年2月期间出任英国驻莫斯科大使馆经济参赞。在派驻莫斯科前,他曾在唐宁街10号工作,近期出版回忆录《莫斯科局外人:2014-2019年英国对俄外交败笔实录》
原文刊载:https://responsiblestatecraft.org/iran-egypt-relations/
20250730 | 编译:24时观象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