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周义发)七十三个寒暑流转,余踏过不少风物盛景,却鲜见像汉川马口窑博物馆藏品这样,让我未及窑址却已被那穿越时空的窑火烫得心头发热的情境。这心头的热流,恰似我观摩马口陶瓷博物馆时七月的流火。那日在汉川城关的湖滨大酒店,听王望红老总讲马口窑的故事,又随他穿过马路,走进那座被他戏称为“仓库”的地方——里头分明是马口窑陶瓷当代艺术研究所的内核。一脚踏入,便觉时光在陶土与釉色间流转,老窑的粗粝与新瓷的莹润于此交织。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lekcy.cn/file/upload/202508/07/052135672.jpg" />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lekcy.cn/file/upload/202508/07/052136322.jpg" />
一、陶片里的光阴
展架上的碎瓷片,是马口窑最早的“日记本”。王老总拾起一块带鳝鱼黄釉的残片,指腹摩挲着上面的绳纹:“您看这纹路,明代的工匠就靠它防滑,装粮运货才稳当。”我凑近细瞧,釉色里藏着汉江的水气,纹路间裹着漕运的号子,忽然懂了——所谓文物,从不是冰冷的古玩,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用生活焐热的记忆。
解放后的马口窑,我是有印象的。那时烟囱林立,卡车装着陶罐送往全国各地,陶工们的号子能传到汉江对岸。后来窑火渐微,微弱到近乎熄灭,我总以为那些手艺要随老匠人一起老去了。可王老总却守着近乎废掉的窑址,把散落的陶片捡了许多回来,像拼图一样复原“马口窑”历史的门楣。这哪里是在捡拣陶片?分明是在拾掇一份不肯断裂的文脉,是用双手拼接汉川大地陶瓷的文化基因。
二、赤子心的温度
初见王望红老总,便觉他身上有种奇特的反差。一米八三的魁伟身材,步履铿锵得像踩着鼓点,脸上却带着沉稳而自信的笑意。肩负着中年家庭与事业的重担,他却青丝浓密,不见半分白发,唯有眼角的鱼尾纹,在笑起来时像两尾游鱼——那是常年在窑边守着火焰、在工地上盯着进度才有的痕迹。他说:“守窑得有股子热乎劲,不然焐不热这陶土,更接不上老祖宗的手艺。”
最让我动容的,是他“仓库”里那三千多块古城砖。青灰色的砖面上,“洪武年间”的模痕清晰可辨,是汉川老城墙上的遗存。一块砖足重十公斤,可想当年搬运回来时,压弯了多少扁担。他介绍古城墙青砖时,眼光亮得像窑火,语气里带着自豪:“这些砖和马口窑的陶土一样,都是汉川的筋骨,是撑起汉川境内兄弟窑口巨大艺术之厦的精、气、神!”
转身看到那些古树与山石共生的巨形崖柏,虬曲的根须钻进石缝,石头又托着树根向上生长,像极了马口窑的命运——在绝境里也要寻找生机。王老总拍着那纹理:“您看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妙,从不按规矩来,却美得惊心动魄。我们做陶瓷,也该这样,既要守得住老底子,又得玩得出新花样。”他说这话时,鱼尾纹里盛着光,分不清是窑火的反射,还是心里的热忱在燃烧。
展厅中央,一座陶制黄鹤楼模型格外醒目。飞檐翘角全用手工捏塑,釉色随檐角起伏渐变,像极了晨光里的真实楼影。“这是美院的孩子们照着原图缩刻的,每片瓦当都带着马口窑的绳纹底,还加了3D扫描校准比例,既守古又创新。”王老总指着楼基,那里藏着一行小字:“汉江窑火照黄鹤”。我忽然明白,他要做的哪里是复原件?而是让千年窑火,与荆楚大地的文脉对话,更与现代工艺握手。
工作台前,十几张年轻的面孔正埋首创作。多半是戴着眼镜的帅哥靓妹!鼻尖几乎要碰到手中的茶具或酒盅瓷坯:先用铅笔勾出梅、兰、竹、菊的轮廓,线条细得像蛛丝;再握起刻刀,一丝不苟地把墨迹变成瓷上的风骨。“他们都是刚从美院毕业的,爱琢磨老纹样里的新意思,还会用电脑建模先模拟釉色流动呢。”王老总轻声说。我站在一旁看了许久,看那支铅笔在瓷坯上走,像走在千年的文脉里;看那把刻刀在釉面上游,像游在时代的浪潮中。忽然明白,所谓传承,从来不是老匠人独舞,而是年轻的手,接过前辈的彩笔与刻刀,再添上智能工具的助力,把文化镌刻进新的时光。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lekcy.cn/file/upload/202508/07/052136972.jpg" />
那些新出的茶缸、茶壶,酒杯、酒盅,更显巧思。王老总倒了杯清水进去后接着说:“无论是盛水或是装酒,您放三天再看,水还是这么清冽,酒仍散发醇香——我们改良了釉料配方,既保留透气的老特性,又用现代技术提升了密封性。”又指着旁边的陶瓮,“装茶叶、米酒、五谷杂粮,不生虫不变味。老祖宗的智慧,流转到我们这一代,总得琢磨如何既能让老百姓用着感到实惠,还得让年轻人从视觉上觉得‘潮’气十足,这才称得上是时代之精品”。釉色里映着年轻人的侧脸,也映着马口窑的新生,传统与科技在此刻共酿芬芳。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lekcy.cn/file/upload/202508/07/052136532.jpg" />
三、名片上的远方
今天从手机里翻到汉川市旅游局许鸿雪局长带队考察马口窑的报道,文中说“要让马口窑从汉川名片长成湖北符号”,这话与王总说的“要让世界喝上汉江窑泡的茶”竟不谋而合。作为文化艺术工作者,我懂审美,更懂“美”要能落地才活得久。王总铺开设计图,指着上面的纹样:“这是古琴台的陶瓷摆件,弦纹用的是马口窑传统的刻法,坯体却掺了纳米材料增强硬度;这是长江大桥的陶制模型,桥墩里掺了本地陶土,烧出来带着汉江的底色,还能通过扫码看建造故事。”他又翻到另一页,上面是为海外市场做的釉下彩茶具,画着汉江与莱茵河交汇的图案,“您看,这张名片不能只印‘老古董’,得让全国、全世界都能看懂,还能感觉到里头的温度。”
那日临别时,夕阳正照在酒店对面的博物馆窗棂上,王总指着远处的产业园:“下一步,要让马口窑的陶瓷住进更多酒店、泳池,用3D打印技术定制个性化纹饰,让‘湖北造’的文化,从实用里长出来,向世界上走出去。”我望着他挺直的脊梁,忽然想起那句“文章合为时而著”——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守着老物件叹息,而是像王望红这样,把祖宗的智慧,酿成当代人爱喝的窖藏老酒,再装进新瓶而能走向远方。
如今再想起马口窑,眼前总浮现那簇跳动的窑火。它闪烁过明代的月光,点燃过解放后的热望,如今正辉映新时代的远方。从汉川到湖北,从湖北到全国,从全国到全球,这张名片上的温度,是王望红带领他的工匠们用初心焐热的,是那些戴眼镜的年轻人用刻刀与代码雕出来的,更是无数像吾辈这样的守望者,盼着它越烧越旺的——毕竟,能照亮历史的火,终将照亮更远的未来。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lekcy.cn/file/upload/202508/07/052136812.jpg" />
外一首《马口窑瓷赋》
汉江之畔,古窑火旺,马口陶艺,源远流长。
陶土蕴秀,汲江汉之灵浆;窑火凝光,映日月之辉煌。
明绳暗纹,刻漕运之号子;鳝鱼黄釉,裹岁月之沉香。
王总挂帅,赤心守望,拾残片以拼图,聚砖瓦而筑章。
三千城砖,承洪武之厚重;一抔陶土,壮汉川之骨梁。
崖柏共生,喻绝境之生机;黄鹤陶模,融古今之华章。
新辈接力,妙手创新,铅笔勾古韵,刻刀雕新境。
3D扫描定其形,纳米釉料凝其精。
茶器盛清冽,瓮藏五谷馨,老智慧融新技,旧风华焕新声。
欲成湖北之符号,愿为世界之信使。
绘汉江与莱茵共流,刻古琴台与尼罗河和鸣。
借数字之力传远,凭匠心之诚立名。
火照千年,今更旺;瓷传万里,意尤长。
入异域之茶案,登万国之馆藏,
不负初心守窑火,且将文脉续新章!
2025年7月31日撰于江城南湖之滨颐源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