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尚坤发迹轨道的颜色,究竟是黑,还是红?
起自底层的他,被称为“天才商人,充满博爱的传奇人物”,身边人说他对员工和家人有情有义,又对结交朋友出手不凡。
姚尚坤发迹发财的真实逻辑相差甚远;二者之间的张力,尤其耐人寻味。
他曾表示:朋友在他心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估计他黑道和白道上的朋友不少,所以在社会上吃得开。
他微博写道:“听闻一朋友公司钱紧,马上安排财务先去存入500万(元),并告诉他财务如不够直接来找我,我可以再安排并且年前都不会动的。”
但是世上会利用关系,性格豪爽的人很多,不是都能会成为大富豪的。
因此说个人的际遇也是非常重要的。
早年他几乎是没有任何背景的,姚尚坤在14岁时就外出创业。”如此一穷二白的人竟然发迹到亿万富翁,更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
关于姚尚坤的传奇故事版本很多内容大致都只会告诉你他14岁负债20万外出创业,但不会告诉你他和嘉华集团的关系,第一次去澳门还是澳门赌_场贵宾厅的老马(
马老八)接待的—因此说跟对人很重要,加上他为人豪爽,天时地利人和,能不发家吗?
名人传记不是新鲜话题了,但现在再次看起来,却又特别有感触。
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是凭空产生的,只不过真相往往被藏在底子里,拿出来的都是外表光鲜的谎言—不要责怪这种情形,这个世界就是靠这样才能维持和运作的。只不过,看不透这些而一厢情愿相信膜拜的,不是无知的少年,就是自寻烦恼的红尘世俗。包括无知少年的无知父母们。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最朴素的真理:不要痴迷于阅读成功人士的传记,从中寻找经验,这些传记大部分经过了精致的包装,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
这段话,继名人励志传奇之后开始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大意很简单,成功,没那么容易,所谓的成功学,往往只是经过精心包装的商品,是那些商界大佬大把圈钱之后刷一刷存在感的娱乐之举。
不过反对声也不少,普通人也没必要那么悲观,勤奋、开拓、上进,永远不会过时,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缺少机会,所以大家不能因为那些成功者的背景就误认为没有背景就很难取得成功。
我倒是有点个人看法,就拿比尔盖茨举个例子,他的成功的起点其实并不是他的母亲为他促成的第一笔生意,而是比尔盖茨在湖滨中学就可以接触到电脑编程。那时候的比尔盖茨13岁,时间是1968年。
在地球的另一面,代表中国大陆最高教育水准的清华大学的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组建于1994年,她的前身也就是清华电机系成立于1952年,之后屡次更名增加了一些专业,但能惠及的人却少之又少。
这也就意味着,就算你比比尔盖茨更加聪明更加勤奋,就算你的母亲拥有的能量比比尔盖茨的母亲还多,那也没有任何意义。假设你与比尔盖茨是同一时代的人,那么你可能而立之年都没有机会接触到互联网,倘若你是80、90后,那么在操作系统这个领域,跑马圈地已经完成了,所以“比尔盖茨”不会是你。
再平凡的人,都有机会成功,但在很多领域内,倘若你没有一些背景或者来自父辈的资本积累,那你就很难成为金字塔尖上的人,也就是说想要成功,看自己。想要大成功,还得看看背景。
不是悲观厌世,这基本上算是一个社会规律了。
上苍很公平,再聪明的人智商也不会是四位数,但勤奋的人也不可能一天工作二十五个小时,有的时候不得不承认,起点往往决定终点。
(责任编辑:admin)
京报网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京报网网:XXX(署名)”,除与京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52020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京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