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刘志丹》
小说《刘志丹》是刘志丹的一位亲属撰写的长篇历史传记小说。它经历了一个1962年被否定—1980年被肯定—1986年被最终否定的过程。
1962年,时任云南省委第一书记的阎红彦对这部小说提出过批评意见。笔者当时担任省委副秘书长兼阎红彦的秘书组长,在1962年前后一段时间,直接间接地接触过有关的若干历史资料,现在如实摘要披露,供读者和研究工作者参考。
阎红彦赞成为刘志丹写小说并建议作者修改样书
阎红彦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他是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是《刘志丹》一书许多主要内容的重要历史见证人。他参加过1927年我党领导的西北地区最早的清涧武装起义,1930年曾和刘志丹、谢子长一起从事兵运活动。1931年参与创建和领导了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后因山西环境险恶,他率领晋西游击队转移到陕北,同年11月和刘志丹领导的武装会合。在这个基础上,1932年初和谢子长、刘志丹共同组建西北反帝同盟军。2月,同盟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一次正式在陕甘边区打出工农红军的旗帜。他们三人先后担任过总指挥。陕甘游击队后改编为红二十六军。这时,阎红彦和谢子长、刘志丹一起受到王明“左”倾错误执行者的打击迫害。1932年年底,阎红彦被迫离开部队,先后奉派到了华北和苏联。中央进驻瓦窑堡不久,阎红彦从苏联携带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恢复电讯联系的密电码回到陕北。这时谢子长已经牺牲。1936年,阎红彦任红三十军军长,又和红二十八军军长刘志丹一起东征抗日。同年4月,刘志丹在东征中不幸牺牲。1941年5月,高岗当了西北局书记。他为了继续攀升,便夸大西北革命历史和个人历史,掩盖自己的历史污点。对了解他历史底细的阎红彦,高岗先是封官许愿,拉拢利诱,要阎红彦为他作伪证。被阎红彦当面揭穿、严词拒绝后,高岗利用1942 年陕甘宁边区高干会议和1945年西北历史问题座谈会的机会,对阎红彦进行诬陷和斗争。因为没有事实,斗不下去,最后康生在会上宣布:“高岗是西北的革命领袖,今后不准任何人反对。阎红彦反对高岗是错误的。”阎红彦为了对党负责,对历史负责,向中央揭发了高岗的严重问题,并要求记录存档。1954年高岗反党篡权面目暴露后,中央充分肯定了阎红彦对高岗的原则性斗争。中央认为,历史证明阎红彦对高岗的看法是正确的。毛泽东在1958年3月的成都会议上公开向阎红彦赔礼道歉,说:阎红彦同志,很对不起你,把你冤枉了十多年。当时只怪我……看错了人。
阎红彦一贯赞成宣传刘志丹。他在回忆录中也实事求是地热情赞扬和高度评价刘志丹。为了宣传好刘志丹,阎红彦接受过这部小说作者的访问,介绍了刘志丹的许多历史故事。但直到《刘志丹》(上卷)即将公开出版发行时,他并未看到送审样书。1962年7月21日,阎红彦从昆明去北戴河参加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途经北京时,在闲谈中得知一位老战友收到了《刘志丹》(上卷)样书,阎才知道这部小说即将出版。
阎红彦随即借来样书阅读。之后,作者送来征求意见的样书,并且一面解释未给阎红彦送书的原因是他不在北京,一面对阎红彦说:书马上就要出版发行了,你有什么意见,等再版时可以考虑。
阎红彦有重点地看了一些章节,发现有些重大问题不符合历史事实,是作者随意虚构的,便打电话,请一位西北老同志转告作者,他认为小说需要修改,建议暂缓出版。
阎红彦在7月22、23日两天继续看这部书,然后致信作者说,他赞成写一些合乎实际的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来纪念志丹和其他同志,但《刘志丹》事实上是用小说的形式来总结西北革命斗争历史,这就不能不涉及到许多原则性的问题。有些问题是需要由中央作结论的,一个作者是负不了责任的。你的文章有许多原则性的问题与历史不符,因此我不同意发表。
看得出来,阎红彦当时是企图通过老同志施加影响和规劝作者商量修改这部小说,希望把小说写成在原则问题上符合历史事实的作品。他没有想到,8月3日他从北京来到北戴河后,发现《工人日报》已于7月28日开始连载这部小说的部分章节,并加了按语推荐此书。8月16日,又从《人民日报》广告栏看到《中国青年》杂志当期要目中,有《刘志丹》内容介绍和摘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