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当悠扬的鸽哨声划破天色,提着鸟笼的大爷和出发上班的小年轻相遇,一句“吃了嘛您”的问候伴随着丁零当啷锅碗瓢盆碰撞的声音……这些细碎的生活场景,在纵横交错的北京胡同肌理里流淌了几百年。过去,人们常感慨胡同地理位置优越,但生活条件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近年来,北京市下大力气开展老城保护,将老城人居环境改善与历史文脉保护有机结合对胡同进行了升级改造。“足迹化春雨,三地共潮生”系列报道第一期,让我们走进习近平总书记曾去过的草厂四条胡同和雨儿胡同,走进三位居住在胡同的居民家中,感受一下“老胡同里的新生活”。
清晨八点半,清脆的鸟鸣声在草厂四条胡同的青砖灰瓦间流转。当二环路早高峰的车流轰鸣着城市脉搏,这条古老的胡同却依然保持着晨起的从容。67岁的丁淑凤遛狗归来,推开自家的院门,穿过挂着百福图的廊道,输入密码就打开了家门。
丁淑凤:这屋里是大人办公的、孩子学习的地方。家里也有卫生间。配备的洗碗机、扫地机器人,看电视的大屏幕也都有。
丁淑凤家的大门上刻着家训/记者拍摄
40平方米的复式空间里,智能家居与老榆木柜子相映成趣。二楼是外孙女儿的卧室,楼梯上还挂着小姑娘的画作。坐在柔软的沙发上,丁阿姨感慨着这些年来生活上的变化。
丁淑凤:当时来这儿的时候,房子就有两间。房顶都露着天儿,胡同里的道路都是坑坑洼洼的,厕所就更别说了,不用问也不用打听,顺着味儿就能找到了。后面经过了一次一次的改造,到了2017年左右,架空线入地,雨污也分流了,我心里边也一下就特亮堂了。原来院里就一个走路的地方,别的都没有。到了2020年,政府就给我们家建设成美丽小院了。
丁淑凤家内景/记者拍摄
这变化不仅发生在巷子里,屋子里,还在老百姓的院子里。丁阿姨家的院子是她练习抖空竹、抖花棍的场所,也是她喝茶聊天的休闲之地。整齐的院落上方有葡萄架,葡萄架下就是灰色的石桌石凳。从前院里堆满蜂窝煤,现在杂物也有了自己的“家”。
丁淑凤:夏天把这片地都种满了,就是一片小花园。可以在这儿沏上茶,聊会儿天,视会儿频。家里所有的破烂儿都统一放院子这的柜子里,用的时候打开就用,不用的时候一关上,显得院里还挺整齐。要是想抖空竹就在院里抖会儿空竹。
改造后的小院儿/记者拍摄
生活好起来了,日子还要有新的奔头。丁淑凤如今学会了用手机拍摄、剪辑视频,还有自己的新媒体账号。今年AI火了起来,丁阿姨也紧跟潮流。
丁淑凤:生活里的硬件提升了,我们软件也得提升。我在“快手”有账号,在“抖音”也有账号。AI我下了一个“豆包”,还下了一个“Kimi”,紧跟形势。
剪视频的丁淑凤/记者拍摄
这一切的变化都离不开北京市对胡同的保护和改造。2017年公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老城不能再拆,通过腾退、恢复性修建,做到应保尽保;2019年春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草厂四条胡同步行察看街巷风貌,并走进两个居民院落,了解老城区改造后居民住房条件改善情况。总书记在考察时强调,要让大家住在胡同里也能过上现代生活。基层政府近年来也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在努力着,东城区前门街道草厂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峥告诉记者,近两年,他们还在胡同停车秩序管理等民生领域有了新突破。
李峥:前期我们做的老城保护更新工作是2017年开展的,特别是总书记来了以后,我们在街巷整治提升的基础上,延伸到院落,做了22个美丽院落。还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些适老化的设施改造。另外,我们先后安装了270余个太阳能的小夜灯,从2023年开始,又做了一些电动车棚,因为毕竟我们找不到大的空间给居民使用,所以我们现在也在探索给老百姓家门口安装一些安全的充电插头。还有晾晒问题,我们也在一直在想办法解决。
胡同里的适老化改造/记者拍摄
胡同有着其历史魅力,也有其空间方面的局限。如何克服难点,发挥优势?前门街道前门东区重点项目专班成员吕懿格介绍:
吕懿格:草厂胡同是比较狭窄的,不能实施大面积的绿化,我们就见缝插绿,为胡同增加了百余处绿化小景观。在胡同内推行垃圾不落地,所有居民的垃圾会每天整理好,定时定点地放在门口,有专门的清洁工人去定时收运。2024年9月前门文华东方酒店正式开业,我们坚持探寻营商环境与人居环境的最优解,搭建“小院TALK:你好,文华”这一沟通平台,不断增进商户与居民、与社区间的良性互动,做好企业和居民的桥梁。
小院议事厅展品/记者拍摄
草厂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峥也表示,胡同居民的日子要越过越红火,他们还有很多事要做。
李峥:后续的工作一个是家庭医生的签约,另外一个我们想拓展平房区的物业服务项目,希望做到入院、入户为我们的居民服务,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胡同里的日常管理/记者拍摄
和娴静的草厂四条胡同不同,雨儿胡同因为和南锣鼓巷相连,常有游客到访,古朴的院落之间还夹杂着具有现代气息的咖啡馆,时尚和传统在这里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上世纪50年代就出生在这条胡同的居民李阿姨家还是“年味儿满满”,从院子到屋里挂着各式各样红色的装饰物,李阿姨自己也身穿红色打底上有可爱兔子图案的毛衣,满脸笑容地让记者看她家里的变化:
李阿姨:我们最早是用蜂窝煤做饭,都在院里。现在用电磁炉,改造的是比较先进的,改完以后很干净。改造好以后还有了二层,就能在上面睡觉。
雨儿胡同/记者拍摄
有院子的人家大都喜欢收纳东西,李阿姨家的院子里也少不了朱红色的收纳柜。她告诉记者,这些都是院落改造时政府给做的。院子里的小花架、太阳能灯等等改造都让李阿姨赞不绝口。
李阿姨:政府给订做的这个柜子挺好的,能放好多东西。这个小花架到了夏天种的花儿就都往上爬。门道儿以前黑点儿,但现在的太阳能灯到晚上就亮了。我们还是从改造中受益的。
满心欢喜的李阿姨/记者拍摄
小时候在胡同里奔跑的少女如今已经年过七旬,变得是容颜,不变的是对生活热爱。环境越变越好,李阿姨现在最喜欢的就是每天晚上到胡同口的玉河边上跳广场舞。她还向记者提及,雨儿胡同30号院有时会举办一些活动,她也很爱参与。
李阿姨:我觉得外面的玉河那儿弄的挺好的,建的公园挺漂亮的,有点儿花啊、草啊……我天天晚上在小亭子跳广场舞。改造完以后,30号院有一个社区举办的家庭聚会,会有些展品,办的还行,改造后是有了很大提升。
李阿姨院子里的收纳柜/记者拍摄
李阿姨口中的30号院,就是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曾去过的地方。当时留下的合影中:狭窄的过道里,9个人站成三四排。这也反映出当时胡同居民的生活环境:居住环境复杂、居住密度大。总书记当时说:“这一片胡同我很熟悉,今天来就是想看看老街坊,听听大家对老城区改造的想法。”2015年9月,以帽儿、雨儿、蓑衣、福祥四条胡同为试点的修缮整治项目正式启动。在“申请式腾退”政策引导下,雨儿胡同30号院内的14户居民有2户居民选择留住。腾退后的院落公共空间也变成了如今的“雨儿人家”,朱门上的楹联:“各美其美,和合共生”形象地概括了如今的30号院。交道口街道社区建设办公室魏婕介绍:
魏婕:我们开了很多次的居民议事会,大家真的是把这儿当做设计自己家一样,设计这个屋做什么,那个屋可以做什么……所以最终敲定了这五大功能厅室。院内的“槐香客厅”、“议商暖阁”、“值年小站”、“文馨书馆”、“琢玉学堂”五大服务空间功能兼具,居民们在此议事、读书、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当初烟火气息浓重的大杂院已变身成为了集邻里相聚、会客待友、协商议事、公益培训的居民共享共生空间。
雨儿人家内景/记者拍摄
在“申请式腾退”时期,老胡同居民李长林选择了留下。他现在还和很多老邻居住在一个大院儿里,但这院子一改以往的拥挤杂乱,变得整洁而富有生机。家里虽然按照他本人的意见格局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取暖、做饭、洗浴等基本的生活问题都解决了。
李长林:现在院落的地都很平整了,排水也进行改造了。以前因为我这地方地势低,再一个当时的排水系统不好,这次改造完了以后,现在的排水很顺畅,一点水都不存。
胡同居民家中/记者拍摄
当记者问他,后不后悔没去楼房时,他说:
李长林:楼房有卫生间,我也有。现在水电都在屋里面,所以很方便。真是过上了现代生活。
胡同的魅力究竟在哪里,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看法。
居民1:胡同的根也是胡同的核心,就是一个团结。居民2:其实就是市井烟火气和人情味。居民3:为什么没走呢?我还留恋这个乡土,真的。因为你在这儿出生的。居民4:北京是一座古城,有800多年的历史,如果你不保护好,就没有了。
雨儿胡同内/记者拍摄
李长林告诉我们,胡同里的那株玉兰快开花了,老邻居种的各种盆栽也正在焕发新芽,当晨光再次沿着青石板路爬上灰色砖墙,属于北京胡同的故事,还等您去亲自探寻。
(转载请注明本文来源及记者、编辑等信息)
内容来源:记者 苏宁 编辑 苏宁 主编 朱来生
编辑:盖盖
值班主编:彭菲|车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