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健康状况图谱
———————————
可以看到,内稳态跟年龄的相关性较弱,有的人明明年轻却代谢状况有点不大好,但是反过来有的人上了年纪但是代谢能力依然很好。同样,可以看到,个体虽然进食同样的食物后但其对在不同的代谢指标如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反应即上,不同的人其代谢能力呈现了个体间的出了差异。
这样的指标才能精准地更好的反映出人群健康水平的差异,也更好的反映出不同人对不同营养素的代谢健康的真实状态。
事实上,这种更加综合的“健康状况图谱”更具有参考性。
———————————
这也是这篇文章研究的意义。大家想一下,我们日常每个人的饮食、身体都是存在差异的,不同人的饮食偏好性不同,饭量差异和饮食规律也不同,甚至,哪怕是内稳态能力相似的人群,在对于进食后对不同不同营养素代谢的恢复能力也是有差异的,比如有的人糖代谢稳态能力较高而脂代谢稳态能力却一般。如果依据传统的体检指标来单一判断,会忽略了个体的差异性和多元性,而通过因人而异的营养推荐能更好地适应个体的需求。从而导致我们日常在应对身体健康状况时候出现了偏离,最终导致健康受损。
过去我们关注的是 “离疾病有多远”,却忽视了其实疾病发展是需要时间的,从健康到慢慢的变得不那么健康,再到发展为疾病,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所以我们更应该在疾病未到来之前多关注我们的健康,关注我们 “离健康有多远”。因而有助于发现早期的器官功能受损和代谢异常,更有利于早期的干预和逆转疾病的发生发展。
不仅如此,这篇文章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那就是:如何更加强调针对性的应对我们的健康日常。
就像这篇文章为我们揭示了不同人的内稳态存在差异,所以在餐后我们的身体代谢恢复能力是各有不同。不仅如此,甚至内稳态总体相似,我们对于不同营养的成分代谢恢复也是存在差异的,因此我们更应该精准化的去应对。
这个研究成果,是汤臣倍健营养健康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营养科学、计算生物学、代谢组学等领域的高水平研究团队合作,历时6年完成的,在全球率先对内稳态概念的多维度量化评估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健康评估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
当然,这篇文章是刚发布,内稳态健康评估体系作为新概念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进行完善暂时还没普及,医院也依然采用传统的空腹、疾病检测指标来指征健康。但是我相信随着未来研究的推进,我们会推动优化现有的改变传统的体检模式,真正的关注人们在正常状况下的身体指标,更好的衡量我们的健康水平,为我们维护和改善健康提供新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