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全市科技大会召开。这不仅是一场回顾科技创新成就的总结会,更是一场面向未来强化科技创新的动员会,吹响了2025年全市纵深推进强科技行动、加力加效建设“创新兰州”和科技强市的嘹亮号角、汇聚加快建设科技强市的强大合力。
创新驱动 锻造“独门绝技”
兰州交通大学研制的隧道智能监理机器人创新性地开拓了机器人新的应用场景,作为国内首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隧道智能监理机器人,现已投入川藏铁路隧道建设工程现场,为工程领域带来了全新的变革与突破。
西北永新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永新风电涂料具有耐风沙侵蚀、防结冰、防强紫外线老化等性能,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风电涂料领域的空白,也打破了国外品牌的垄断。
……
会场外,兰州科技创新重大成果展示令人振奋。会场内,视频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兰州市科技事业重点成就令人鼓舞。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一项项科技成果,彰显的是兰州的硬核实力和科技力量。
科技创新是企业的永恒课题,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作为科研代表参加科技大会,深受启发、倍感振奋!”甘肃省机械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晓康表示,作为科技型企业,既是科技创新的承担者,也是科技创新成果的受益者。近年来,在科研项目、平台建设等方面得到兰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科技创新也取得了系列成果,比如研发的系列青贮饲料打捆包膜一体机,打破了国外技术装备垄断,研究成果荣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接下来企业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聚焦主业,为打造兰州科技创新的高地作出行业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兰州坚定不移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强科技行动,纵深推进1139工作部署,全面深化与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在兰军工企业、在兰央企等科研“新四军”创新合作,加快构建“政产学研金介用”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形成了化学、大气科学、航空航天、地质勘探、石油化工等一大批优势学科群,在冰圈冻土、草种农业、固体润滑等领域打造了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在重离子治疗、动物疫苗、离子电推进等领域锻造了一批支撑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兰州“独门绝技”,为深入实施强省会行动、加快建设新时代美丽兰州提供了坚实科技支撑。
协同联动 激荡发展新动能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大会现场,在兰科研“新四军”代表、民营企业代表交流了秉承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的发展探索和业务实践。
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杨勇平在发言中表示,近年来,兰州大学坚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强化对重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与兰石集团联合建设的能源装备重点实验室,仅一年就孵化出3项产业化技术,其中“超大型加压气化炉”打破国外垄断,使我国煤化工装备出口价格降低40%。成功研发硼中子俘获治疗装备、质子治疗装备和医用同位素生产装置。13件党参相关专利和9件党参相关产品开发技术转让至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以来,兰州大学与在兰企业单位签订1534份成果转化合同,金额5.7亿元。未来将推动域内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企业等战略科技力量整合,构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中试实验-成果转化-产业化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加快培育和发展域内企业新质生产力。
天华化工机械及自动化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简称天华院)是中国中化在兰科技型骨干企业,主要从事化工、石化装备国产化攻关工作。现建有11个国家级创新平台,获得国家级奖励37项,拥有专利874件,完成了80余类重大装备的国产化替代。目前,天华院已与兰州市各重点单位建立了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累计有40余项重点成果在本地成功应用。天华院执行董事、党委书记、总经理何德强表示,未来,天华院将重点围绕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新业态,以创新驱动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极为国家、为甘肃、为兰州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担当实干 推动高质量发展
大会向“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获得者”郑海学研究员兑现了人才支持政策并颁发荣誉证书,向20个科技创新平台进行了授牌,聘任了14名高级技术经纪人。
大会部署了创新兰州2025年暨科技成果转化突破年行动,从完善平台服务体系、强化高校院所支撑等6个方面安排了20项重点任务,责任主体、完成时限很明确,具体措施已细化实化。
会议还进行了项目签约。签约科技项目186个,其中现场签约项目20个,主要包括科技招商项目8个、成果转化项目6个、科技服务业合作项目6个。
随着一项项会议议程的进行,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蓝图愈加清晰。
号角已然吹响,接下来就是干起来!市政协副主席、兰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芮文刚表示,将认真落实此次大会精神,充分发挥科技资源集聚优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将构建高能平台,筑牢创新基础强支撑;强化主体培育,打造科技创新“主力军”;贯通转化通道,完善产业技术“供应链”;厚植环境沃土,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圈”,努力在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上实现新突破,真正以资本力量为创新引擎赋能添力。
当下,春光正好,兰州科技创新、百花竞放的春天已到来。全市上下将以建设“黄河百里科创大走廊”为牵引,推进科创平台矩阵构筑、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科技成果转化突破、创新企业雁阵培育、科教人才一体贯通、创新生态优化提升“六大行动”,打造国家重要的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加快推动兰州“161”科技创新体系高质量发展,用科技创新点燃兰州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让更多科技成果在兰州大地生根开花、结出硕果!
——访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阎石团队
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的浪潮下,机械臂技术正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并在智能制造、航空航天、深海作业、应急救援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近日,记者深入采访了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阎石教授及其团队,探讨机械臂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以及其对产业化、市场化的影响。
核心技术攻关 科技成果迈向产业化
在产业链布局方面,甘肃省正在打造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链,通过构建完整的科研、生产、应用生态,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团队与甘肃长风电子科技、兰州空间物理技术研究院(510所)等单位的合作,将进一步夯实甘肃省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基础,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接受采访时阎石表示,机械臂的精准控制依赖于精确的数学模型与实时高效的控制算法。但现实应用场景下存在的摩擦力等复杂和不确定因素给精准控制带来了巨大挑战。针对这一难题,研究团队创新性地采用算子理论,成功破解了这一难题。并在此基础上,团队研发运用先进控制方法显著提升了系统的控制精度和动态响应性能。目前,该团队在全球范围内的相关研究已达到领先水平,核心算法的控制精度相比传统方法提升了50%以上,授权了十余项专利,并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
完善机械臂技术 实现多场景运用
谈及机械臂技术的应用前景,阎石表示,该技术未来将在多个产业链环节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在智能制造领域,机械臂可用于高精度焊接、智能组装等环节,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航空航天领域,空间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将使机械臂成为航天器维修、深空探测等任务的重要辅助工具。此外,机械臂技术还可应用于医疗康复、智能物流、自动驾驶等多个场景,带动相关产业升级。
“我们正在研究如何将机械臂技术与无人机相结合,进一步拓展应用空间。结合智能识别和跟踪技术,机械臂可以根据无人机回传的数据进行精准操作,如目标识别、物资搬运和灾害现场处理。通过多种设备协同工作,机械臂作为智能无人系统的一部分,能够优化救援和救灾流程,为复杂环境下的工程作业提供高效解决方案。”阎石介绍道。
挑战与机遇并存 前沿技术走出实验室
尽管机械臂技术在科研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但如何实现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仍面临诸多挑战。阎石表示,当前主要的技术难点包括高精度建模、实时性控制、智能算法优化等。此外,产业化过程中还需要解决生产成本、市场适应性、供应链配套等问题。
“我们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理论验证阶段,还需要将算法应用到实际设备中,确保其在工业环境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这一过程往往需要数年的时间来优化和调整。”阎石表示。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融合,机械臂的智能化水平将不断提升,为更多行业带来变革性影响。科研团队也将继续加强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机械臂技术的落地应用,为甘肃乃至全国的智能制造产业贡献科技力量。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马艳玲 华静 文/图
本期编辑丨孙 悦
值班主任丨刘宇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