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王峻
实习生 何凌霄
3月24日一早,在武汉市汉阳区的扁担山公墓,李群英深情地抚摸着母亲墓碑上的照片,眼眶泛红。她感慨地说道:“母亲36岁守寡,一生未再婚,含辛茹苦地养育了我们6个孩子。父亲离世时,我才2岁多,母亲这一辈子真是太苦了!”
上世纪40年代,李群英的父母李先顺和刘友梅从黄陂王家河摇着小木船来到汉口谋生。父亲摇橹,母亲掌舵,共同支撑起了这个家。随着6个子女的相继出生,这个家庭虽然清贫,但充满了爱与温暖。
然而,在李群英出生后的第三年,操劳过度的父亲因患病未能及时救治而离世。家中的“主心骨”倒了,母亲刘友梅悲痛欲绝。但面对6个年幼的孩子,她只能擦干眼泪,勇敢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父亲去世得太早,我们六兄妹几乎都是靠妈妈一个人拉扯大的。”二女儿李昆明回忆起往事,依然感慨万千。母亲刘友梅虽然身形瘦削、娇小柔弱,但她却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挑起了家中的经济重担。白天,她带着老大老二撑船赚取微薄的收入;晚上,则挑灯做手工补贴家用。孩子们的童年记忆中,充满了母亲忙碌而坚强的身影。
在刘友梅的精心呵护下,6个孩子逐渐长大成人。她既像一位父亲一样担当起家庭的重任,托举着子女前行;又像一位母亲一样用慈爱凝聚起家的向心力。一家七口人虽然生活清贫,但彼此关爱、和睦相处,共同度过了无数艰难岁月。
正是这种无声无言的教育,将正直实干、吃苦耐劳的品格深深烙印在了这个家族的文化基因之中。上世纪60年代末期,青山麻纺厂建厂招工,刘友梅带着孩子们告别了船上生活,上岸成为了一名纺织工人。有了稳定的工作后,一家人的生活有了些许改善。但伴随着6个孩子的成长,生活、就业、教育等问题依然让刘友梅忙得不可开交。她白天在厂里辛勤工作,下班后还要做工赚钱,直到孩子们逐渐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工作后,她的生活才稍有改善。
退休后,刘友梅和大女儿一起住在青山。虽然她已年迈,但依然闲不住,为第三代子孙操劳着。小女婿王志忙回忆起岳母时,言辞间充满了感激:“当时我们的工作也忙,顾不上照顾孩子,是岳母一直在带着几家的孙子和外孙。她从不分彼此,对每个孩子都尽心尽力。”
1998年,69岁的刘友梅去世。儿女们将她与父亲李先顺一起安葬在了扁担山公墓。如今,当初的七口之家已经繁衍成了拥有三十多口人的大家族。在母亲“爱的教育”下,一家人始终互相扶持、感情深厚。
小女儿李群英告诉记者:“每年清明时节,我们兄妹几人都会带着孙辈相约来到扁担山公墓祭拜母亲。过去母亲是我们这个家的纽带,现在这份情感依然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些年来各家遇到啥难事,我们兄妹几个也从不分彼此,都会搭把手一起扛过去。”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