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小程序,学习更多水产技术!
媒体报道:佛山南海一口十几万斤的生鱼塘患烂身病,周边还有三口塘烂身。目前该塘鱼已卖,塘主连电费钱都收不回来,损失惨重。
最近生鱼圈又刮起了涨价风,过去一周中鱼确实涨了,而且涨幅较大。中鱼涨到8.6元/斤,大鱼涨价在即,也有流通等业内人士认为2斤上的鱼短期内涨价空间不太大,但整年的行情不会差。
但每年春季生鱼烂身都会引起水产行一个热点话题,养殖户因生鱼烂身死亡率较大,被迫出鱼,价格也是跌破成本价,没得赚!
生鱼烂身暴发的特点
引起生鱼烂身不是三两天就能造成的,平时的预防和管理疏忽不得!想治疗烂身,先来看看生鱼烂身暴发几个特点:
1.生鱼烂身爆发基本上在每年春季到5月份!(雨季更易爆发)
- 首先是气候因素,天气变化大,时暖时冷,易发病;
- 投料量突然增多;
- 鱼塘水质难调,藻类难长,藻类少则鱼塘溶氧不足,导致氨氮和亚硝酸盐偏高。
- 外塘较冬棚塘口易发病,且治疗难度大;
- 11-3月低温期间发病,医治难度大;4-6月升温期,治愈率高。
2.区域性明显:
每一年都是养殖密度特别大的地方爆发,如顺德,九江,中山三角等。
3.病症:流行性溃疡综合症(统称:烂身)
又称红点病和霉菌性肉芽肿,由各种丝囊霉菌引起的一种体表溃疡为特征的流行性真菌性疾病。
生鱼烂身病常见诱因
这几年总结下来主要有:1)机械损伤,有伤口;2)寄生虫寄生,有伤口;3)水霉病易诱发烂身。
但是我们都知道,疾病的发生不单一的是病原,与鱼体质弱,环境差是离不开的。而且根据三圈理论,我们知道在同等环境下,同等细菌感染的情况下,体质的强弱是决定鱼类是否生病的关键因素。
1、体质:
a,长期的雨水,天气气温多变,鱼一直处于应激状态,体质变弱;
b,经过调查生鱼烂身的鱼母鱼多于公鱼,母鱼在产卵期,体质最为薄弱,而我们往往没有照顾好“孕妇”。
c,高温膨化的饲料导致鱼体长期缺乏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2、病原,是否和丝囊霉菌和霉菌毒素相关?
a,在溃烂部分分离出来的病原菌多为丝囊霉菌--一种真菌
b,长期的雨季,饲料原材料在储存,运输过程产生的霉菌毒素对鱼体的影响,加之生鱼吃食凶猛,投喂量大。
3、环境方面:
a,养殖池塘底部堆积了一个周期的残饵粪便,在雨季溶氧不足时,底部无氧发酵,产生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长时间积累的毒素释放在整个池塘中,造成鱼体一直处在亚健康状态。
b,底部未分解的有机质也成了病原菌大量繁殖的营养物质。
所以烂身的发生不是偶然性,而是大家长期只管鱼长的快不快,不看鱼长的健康与否!一旦烂身,大家的传统方法就是各种抗生素或者各种白包药一起下,或许有治标的效果,可长时间用抗生素,最终会没效果,其次对整个池塘污染非常严重。
生鱼烂身的防治措施
分析清楚了原因(如果有不到位的原因欢迎给我们留言),该从哪些方面入手预防和治疗呢?在给到方案给大家参考时,可以一起思考2个问题:
第一,生鱼的养殖密度太高加之长期雨季,这时的水质是否可调控?
第二,梅雨季节,霉菌的大量繁殖是否是一包杀菌药可以搞定的?我想不能吧,我们能做的是在平时搞干净底部环境,降低病原菌爆发的几率时提升鱼体质才是最重要!!也是我们可以做的!!
所以不管是预防还是治疗,提高鱼体质,平时注意底部环境的清洁度才是首要工作。这里给到大家从养殖户那里得到很好反馈的方案:
1、预防:
10天一次双氧底净颗粒或者30%菌毒清清扫底部残饵粪便;
半个月内服一次黄芪多糖免疫草加肤美,一套拌200斤饲料,一次喂3天。
2、治疗方案:
针对病原菌方面:泼洒姜100g+霉平20g+加菌必清250ml,1亩1米水深。
针对环境方面:双氧底净颗粒改底,有机酸解毒。解毒的同时从源头降低氨氮亚硝酸盐
针对体质方面:饲料发酵伴侣➕肤美+甘舒泰
烂身不是一两天爆发,也不是一个因素引起的,所以在治疗方面不可病急乱投医,当病情稳定后如何修复溃烂处长出新的肉芽:建议内服多维,外用苗种免疫浸泡剂。
更多一线养殖实践经验干货
长按识别二维码 收听「塘边大学」
广告
「 本自媒体信息 仅供参考 」
要了解或购买“肤美”
请务必底部留言【手机号+产品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