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学美国人》杂志2月21日文章,原题:为什么“哎哟!”根本不需要翻译 如果猛地关门时夹到手指,突如其来的疼痛也许会让你大叫一声,或是喊出“哎哟”,又或是痛苦地呻吟。那么,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这样的时刻发出的声音会有所不同吗?
人类的发声表达能力非常强。我们不仅说话,还会咯咯笑、呻吟、呜咽或尖叫——科学家将这些声音称为非语言发声。迄今为止,在已研究的所有人类文化中,都发现了情绪发声和感叹词的存在。但科学家们对于这些声音在世界各地如何变化及其成因知之甚少。
最近的一项研究探讨了130多种语言中表达疼痛、厌恶和快乐的元音发音模式。研究预测,疼痛感叹词中会包含大量[a:]元音,如“啊”;表达快乐时则会较多使用笑脸[i:]元音,如“咿”;厌恶时会较多出现像“uh”发音的中央元音[ə],人们在扮鬼脸或作呕时会发出这种元音。
为了验证预测,研究首先从各大洲131种语言中收集了600多个表示痛苦、厌恶和快乐的感叹词,并统计分析了不同情绪表达中的元音比例。接着让英语、日语、汉语、西班牙语和土耳其语的母语者发出表达疼痛、厌恶和喜悦的非语言声音,并通过声学分析确定其中的元音成分。通过测量声道在每个发声中的共振情况,明确了这375个发声中所包含的元音。结果表明,在全球范围内,表达快乐和厌恶的感叹词中,元音成分并没有表现出跨文化一致的效果,但表示痛苦的感叹词中单元音[a:]和[ei]或[əu]等双元音的比例远高于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