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迹象表明, 特朗普的霸权争夺逻辑发生巨大转变”

   日期:2025-03-30     作者:fo6v2       评论:0    移动:http://www.lekcy.cn/mobile/news/1632.html
核心提示:霸权的运行与电脑类似,它既需要基于军事力量投射网络、货币结算体系、石油定价权、全球性地缘节点等物理资产的“硬件”,也需要

霸权的运行与电脑类似,它既需要基于军事力量投射网络、货币结算体系、石油定价权、全球性地缘节点等物理资产的“硬件”,也需要综合性、区域性和领域性的国际组织与国际机制的“软件”,还需要“操作系统”来适配和控制硬件与软件。这个“操作系统”就是关于霸权如何建构和运行的核心理念逻辑,以及通过认知植入、价值灌输和利益关联等方式塑造的认同和维护核心理念逻辑的精英共同体。


举例来说,跨大西洋联盟的维系,不仅要依靠以8万名美军和31个永久性军事基地为代表的物质基础,更要依靠政界、商界、情报界、学术界和媒体界精英间由共同的意识形态信条、彼此渗透的政治进程、绵密的资金交易甚至姻亲家族纽带所编织、加固的共同体网络。只有当这个精英共同体网络在从阿拉斯加到黑海的地理空间内掌权时,跨大西洋联盟的“操作系统”才能建立,庞大的北约军事资产“硬件”与各类意识形态基金会和非政府组织“软件”才能运转如常。


跨大西洋精英共同体是美国打造的冷战制胜工具。二战后,美国对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瑞典、丹麦、挪威、希腊等战败国和沦陷国的情报机构实行了全面改造,并全面渗透控制西欧各国媒体、学术界、工会和文艺界,旨在掌控各国政治进程,压制和清除苏联阵营的影响,培植自由主义价值观的霸权地位。对东欧国家,美国积极扶植波兰“团结工会”、匈牙利“77宪章”运动和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国的反政府组织,并利用“自由欧洲电台”和留学生项目实施社会渗透。冷战结束后,美国继续通过1989年《支持东欧民主法案》(The Support for East European Democracy Act, SEED)、国际开发署、国家民主基金会及其附属组织,推动东欧各国“民主转型”。时至今日,公开接受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及其附属组织资助的东欧非政府组织仍有近50家。


另一方面,这种渗透、干涉和控制也不是单方面的。精英共同体是美国控制欧洲、赢得冷战的重要工具;反过来,也使欧洲精英得以借由美国海绵状疏松多孔的多元政治结构,渗入美国政治进程。他们用美国输出的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反哺美国的政治与社会生态系统,用普世价值叙事设置和绑定美国的对外政策议程将自身的国家利益和关切塑造成为美国的国家利益和政策。在跨大西洋互动中,美国虽然始终是控制和主导的一方,但必须保持相对尊重和温情脉脉的处事方式,用自我约束和国际制度规制加强霸权的合法性,将权力“嵌入”国际制度,并“社会化”成国际规范。这构成了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基本特征。


关于双向影响最著名的例子是,冷战结束后,以乔治·凯南为代表的一部分美国战略家反对北约东扩。但在东欧裔政治精英,如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资深众议员罗斯特恩科夫斯基(Dan Rostenkowski)的推动下,在对选举有关键影响力的东欧裔选民和游说集团的诱惑下,美国最终启动了北约东扩的多米诺骨牌。跨大西洋精英共同体还共同资助和制造了后苏联空间的一系列“颜色革命”。延宕三年的新一轮乌克兰危机,只不过是这一系列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进程的顶点。某种意义上说,从柏林墙倒塌到2022年2月24日,都可以被视作冷战的收官阶段。


当2025年1月新右翼意识形态借由特朗普政府在美国掌权时,跨大西洋自由主义精英共同体也就失去了主心骨。在特朗普及其支持者看来,首先,这个精英共同体已经成为“民主党左翼”公器私用的裙带网络和小金库,代价是让美国为欧洲的安全和难以理喻的反俄情绪买单,甚至让美国面临与另一个核大国直接冲突的风险。相比于善于制造虚荣幻觉的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特朗普显然偏爱领土、势力范围、关键矿产、关税这些真金白银的“实利”。在特朗普2.0团队中继承了现实主义传统的战略家看来,美国的首要战略目标是“促进美国人民的繁荣和经济安全,而不是继续在世界各地资助战争”。


其次,这套操作系统的冷战基因,决定了它已不适应当前大国战略竞争的需要。自由的个人主义、丰裕的市场经济、普世的民主价值这套意识形态组合拳,只适用于对付80年代处于计划经济困境下物质匮乏的苏联—东欧阵营,而对作为全球化最大受益者和全球增长最大引擎的中国没什么杀伤力。


最后,特朗普及其核心团队成员不愿意接受“自由主义霸权”的“制度规制”和“自我约束”,更不愿取悦自由主义精英共同体。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特朗普政府完全裁撤美国国际开发署及其83%的援助项目,釜底抽薪,旨在瘫痪承载自由主义精英价值观的机构和组织“软件”;同时,几乎抛弃了外交语言,用对待附庸和仆人的方式处理对盟友关系。


波兰外交部长西科尔斯基(Radosław Sikorski)的人生经历,是跨大西洋自由主义精英共同体命运的最好注脚。西科尔斯基1981年在家乡高中领导罢课,同年赴英国留学,次年申请政治避难,后加入英国国籍,在牛津大学毕业后成为记者,到阿富汗、安哥拉、东德报道。1989年后回到波兰,1992年任波兰国防部副部长(年仅29岁),1998年任外交部副部长,积极运作波兰加入北约。2002 年至2005 年,任美国企业研究所常驻研究员,兼新大西洋倡议执行董事,其间积极支持乌克兰“橙色革命”。2005年成为波兰国防部长,2007年至2014年再次成为外交部长,2008年与美国签署了在波兰设立导弹防御基地的协定。2015年至2018年任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和哈佛大学欧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2022年9月27日,“北溪”管道破坏事件发生后,西科尔斯基在推特上发布了一张管道爆炸后天然气泄漏的照片,并配文“谢谢美国”。2023年再次成为波兰外长。西科尔斯基与美国记者阿普尔鲍姆(Anne Applebaum)在1992年结婚,阿后来成为苏联饥荒和集中营史学的知名学者,现在是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董事会成员。西科尔斯基夫妇二人的职业生涯,几乎就是冷战后期以来跨大西洋自由主义精英共同体的发展史。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