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栖息地多维度生态修复,獐子重新入住~

   日期:2025-07-25     作者: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www.lekcy.cn/mobile/news/2470.html
核心提示:01微地形改造重塑水陆生命线对老港栖息地的河底进行疏浚开挖,改造入河管涵与岸坡,让原本淤塞的水系重获“呼吸”,最终形成深浅

01



微地形改造

重塑水陆生命线


对老港栖息地的河底进行疏浚开挖,改造入河管涵与岸坡,让原本淤塞的水系重获“呼吸”,最终形成深浅有致的水域环境,既满足獐的饮水需求,又为水生生物提供繁衍空间。

图片

老港獐极小种群栖息地全景

02



水系沟通

让水流串联起生态网络


新建的排涝泵站与箱涵串联起栖息地的“水循环系统”,如同为栖息地植入“心脏”。通过泵站调度与箱涵引流,让活水沿着疏浚后的河道畅流不息,修复后水质总体提升,粼粼波光中,鱼儿穿梭、水草摇曳,构成会“呼吸”的水生态网络。

图片

优美的滨水环境

03



植被恢复

食源植物织就 “绿色食堂”


除了种植了大量的本土植被,同时南苜蓿、荠菜等獐食源植物也被精心补植,如同播撒下希望的种子。采用分层种植与混交模式,让植被在垂直与水平空间中重新焕发活力。


图片

抚育区

南苜蓿食源种植区


经过修复后,食源植物面积超过900亩,占到了整体区域的58%。形成了错落有致的多层次立体生态空间,并为獐群提供了充足的美食。此外构建的隐蔽生境植被与滨水生境植被也构成“安全屋”——獐可在芦苇丛中躲避天敌,在滨水地带完成饮水与休憩,形成“觅食 - 隐蔽 - 活动”的完整生境链。


滨水生境

清晨獐觅食

04



隔离防护

绿篱筑起 “生态城墙”


外围4264.5米植物绿篱与总长4766米的内部硬质围栏组成“双重屏障”,90平方米暂养区、10座出入门与7座动物通道构成精密网络,既防止犬只侵扰,又让獐能在不同生境间“自由迁徙”,宛如为它们设计了“生态迷宫”。除此之外,獐棚、料槽、消毒池等配套设施也保障了人工干预的科学性。


图片

抚育区

獐暂养棚

05



智慧监控

红外相机形成 “守护之眼”


5台高清快球摄像机、6台网络枪式摄像机与26台4K红外相机组成监测网络,即便在黑夜也能捕捉獐的每一个足迹。这些设备如同生态学家的“千里眼”,实时监测种群动态、行为模式与环境变化,为科研管理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图片

老港獐栖息地

监控系统

06



科普宣教

让生态知识成为可触摸的自然语言


管理设施与科普标识共同织就立体宣教网络,将专业生态知识转化为公众能感知的“自然课堂”。沿栖息地步道设置的科普标识牌,像一串串会说话的“生态密码”,用图文解读獐与食源植物的依存关系;场地内互动性十足的科普场馆,则如同一座“自然体验馆”,通过生态模型和趣味科普让访客直观感受獐及其栖息地的特点。


图片

科普宣教展示牌


这些宣教载体如同流动的“生态纽带”,既让科研数据化作通俗易懂的自然故事,又引导每一位到访者从“旁观者”蜕变为“生态守护者”,让保护意识随着脚步与土地的每一次对话而悄然生长。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