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桂声网评:科技赋能“回家的钥匙”,为“老小孩”织就安全网

   日期:2025-08-16     作者: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www.lekcy.cn/mobile/news/4329.html
核心提示:  据央视新闻消息,2025年6月,“回家的钥匙”公益行动开始在湖北省襄阳市试用、推行。使用这枚智能定位钥匙扣,深陷“老人反

  据央视新闻消息,2025年6月,“回家的钥匙”公益行动开始在湖北省襄阳市试用、推行。使用这枚智能定位钥匙扣,深陷“老人反复走失”问题困扰的家庭得到了改善,社区民警也能有效地给辖区易走失老人和家属提供帮助。(8月12日 央视新闻客户端)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司披露的数据,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期痴呆最主要的类型,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约有1500万痴呆患者,其中1000万左右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他们走失的背后,藏着磕碰、冻伤、中暑等多重风险。而智能“钥匙”助力“老小孩”回家,是科技与关爱的双向奔赴,其正在重新定义安全与自由的边界。过去,家属为防止老人走失,可能采取紧锁门窗、限制外出等方式,却在保障安全的同时剥夺了老人接触社会的权利。现在,智能“钥匙”实现了“无形守护”。老人可以在熟悉的街区散步、参与社区活动,家属通过手机App就能实时掌握位置,一旦超出安全范围便会收到提醒。这种平衡背后,是科技对人性需求的精准回应:既守护了生命安全,又维护了人格尊严。

  事实上,这场守护行动,从来不是某一方的“单打独斗”。公安机关的接处警系统与定位平台无缝对接,接到走失报警后能迅速锁定位置。社区网格员定期上门,帮助老人佩戴设备、指导家属操作。医疗机构则提供认知障碍筛查服务,从源头降低走失风险,可圈可点。

  也应该看到的是,国家法律政策早已为公益行动奠定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五条:“国家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对老年人的保障水平。”这场“回家的钥匙”公益行动之所以难能可贵,主要在于它撬动了社会资源,将法律精神转化为可触摸的温暖现实。

  然而,个体科技援助仅是一个起点。要让公益智能“钥匙”转动社会关爱链,真正织牢防护网,必须推动建立系统性的老年认知障碍照护保障机制。为此,还应超越个案帮扶,聚力构建多维度支持网络。在实际操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方面,社区可以建立专门的阿尔茨海默病老人关爱档案,记录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家庭情况和联系方式。社区也可建立认知友好地图,精准标记潜在风险点,将钥匙扣数据融入网格化管理,让巡逻与关怀更加“有的放矢”。社区工作人员还可以定期上门走访,为老人和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生活帮助。

  另一方面,医疗机构也要打通医疗-社区信息桥,经规范授权,在隐私保护前提下让钥匙扣预警与健康档案联动,使社区服务力量能主动识别高风险老人,提供“前置关怀”。可以与社区联动,为老年认知障碍患者提供定期的免费体检和康复指导,通过专业医护人员的介入,帮助患者延缓病情的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另外,科技企业可以进一步优化智能定位设备的功能,比如增加语音提示、紧急呼叫等功能,让设备更加贴合老人的实际需求。并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家属和社区提供老人活动范围的预警信息,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此外,还要设立公益电池驿站。于社区中心、派出所、药店等设置便捷服务站,确保设备永不断电,而小小驿站亦能成为邻里互助的温暖枢纽。

  总之,这枚小小的智能定位钥匙扣的微光,照见的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当“回家的钥匙”公益行动与制度保障、社区力量相嵌合,便能生长出绵长而坚韧的关爱之网。唯有如此,方能让智能“钥匙”为“老小孩”筑牢安全防线,使他们身后的回家路永远有光可循、有力可倚,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岁月深处被稳稳托住——这是我们共同的期许,也是温暖社会不变的承诺。(曹灿辉)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