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报副总编辑、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康伟
从题材来说,电视剧《人民检察官》是一部行业剧。从艺术上看,《人民检察官》启示有三。
紧紧抓住了“法治”这个检察行业的核心价值观,彰显公平正义。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抓住行业的核心价值观,行业剧才可能在艺术上准确把握该行业本质。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的重要方面,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努力让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人民检察官》的历史语境和政治语境。《人民检察官》中的案件做到了以艺术方式彰显公平正义,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复杂案情和各种困难中,让观众在“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体验中感受法治的精神和力量。
深度开掘检察案例这个现实IP的价值,检察官形象丰满而有质感。能否将本行业有代表性的事件和人物有效转换为行业剧创作资源,是行业剧成败的重要一环。《人民检察官》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取材于真实案例、真实人物。对这些真实素材进行深度开掘,具有重要价值。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检察案例,是含金量极高的IP,围绕这个IP,以前开发得更多的是文学作品,电视剧在某些局部有过涉及,但基本是空白。所以,《人民检察官》对检察案例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和独特的文本价值。当然,电视剧不能照搬现实,它必须首先在艺术上成功。《人民检察官》中,以方大庆、夏静茹为代表的检察官形象,鲜活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方大庆、夏静茹们身上,既有代表国家意志的一面,也有作为普通人的一面,这两方面交织,让检察官形象丰满而有质感,既有行业特点,也有时代特点。
牢牢把握行业真实,检察官介入创作流程的探索值得借鉴。行业剧想立得住,有一个基本面,那就是确保行业真实。我们一般不赞成主管部门干涉艺术创作,但对反映诸如检察这样特殊行业的作品来说,没有主管部门和行业专家把关,确实会导致难以预料的问题甚至错误。就此而言,《人民检察官》的创作模式值得肯定。检察官参与创作各个环节,反复推敲打磨,确保情节、台词、道具、环境真实可信,更重要的是确保剧情在本质上符合法治精神。行业剧如何不说外行话,如何不在专业上闹笑话,《人民检察官》的做法具有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