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胡凤茹
真是一部剧火了一座城。由淮南籍作家伊北创作并改编的电视剧《六姊妹》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后,在全国掀起一股热潮,让淮南这座城市一夜之间走进了千家万户,我居住工作四十年的田家庵也被众人所知,《六姊妹》拍摄基地九龙岗时光小镇更是瞬间爆红。
(一)
2023年《六姊妹》在淮南即将开拍,当时就掀起一股热潮。我才知道作者伊北原来是淮南人,而且在央视播放的电视剧《熟年》《小敏家》《小日子》都是他的大作!我为淮南出了这么一位年轻有为的作家而感到骄傲!暑期,淮南全民悦读会和新华书店合作,在新华书店二楼举办《六姊妹》阅读分享会,我应邀参加,随之激发了我阅读的兴趣。于是,我立马从书店里购买了原著《六姊妹》上下册。回去后,花了两天时间便把它看完。
这是一部描写市井生活的好作品,作者以自己的家乡淮南作为历史背景,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期,以何家三代女性的家长里短、油盐酱醋的烟火人生为线索,描写平民家庭的六十年奋斗故事。
守旧的传统思想,让何家父母一心想生个男孩,但天不遂人愿,他们只能接受六朵金花。何家六姊妹在各自的人生轨迹中经历了婚恋、工作、生活等命运起伏,折射普通家庭的生活变迁,以小见大地呈现中国社会几十年来的风雨发展历程。贫穷的日子有欢乐,富裕的生活也有烦恼,邻里之间、姐妹之间、母女之间虽矛盾重重,但也是温情常伴。剧中人物性格迥异,通过相聚与离别,感悟亲情、爱情与友情,品尝人生况味。六姊妹团结一致,面对挑战,最终深刻领悟父亲生前强调的“家”的真谛,也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二)
《六姊妹》恰似一把精巧的钥匙,轻轻旋动,开启了我记忆深处那扇尘封已久的大门。故事发生在田家庵区老北头,也是我工作、生活的地方,那些熟悉的画面宛如翻阅自己的青春相册,在岁月的长河中掀起一阵阵涟漪。电视剧第一集的开头何家丽跟着阿奶坐渡船来到田家庵码头,那种陌生、期待、兴奋的眼神与我第一次踏上田家庵这片土地是多么相似。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的孩子要想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只有参加中考、高考。我出生在离寿县城不远的农村,从小学到初中成绩一直很好,发奋一定要考取中专。虽是全省统考,但录取分数线却有地域之差。那时,寿县还属于六安地区,中专、大学的分数线都比淮南市高出几十分。于是,寿县好多学子就把户口学籍转到淮南的乡村,借跳板实现理想。当时,我便把户口转到凤台曹集的姥姥家,考取了淮南师范学校。
1983年9月开学,我从老家坐轮船来到淮南田家庵码头,穿过这个桥洞,我见到了另一重天。哇!这就是我向往已久的大城市,宽阔的马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郁郁葱葱,高大的楼房,热闹的商场,大街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也就是剧中田家庵老北头的繁华景象。乡里妹子头一次进城,对一切都感到稀奇,目不暇接,深深呼吸着城市的味道。
淮南是个移民城市,1952年建市,以煤矿电力为主的重工业城市。建国初期,为了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全国各地的人携家带口来到淮南,便有了《六姊妹》中何家和汤家的故事。上世纪八十年代,淮南的厂矿企业处于兴旺时期,田家庵地区的安徽造纸厂、面粉厂、电厂、医药厂、机床厂、化肥厂、纺织厂、油厂等生产效益在全省领先。我中专填自愿首选就是淮南师范,冲的不是专业而是地区,我认定这就是草窝里飞出凤凰的天堂,暗下决心要扎根于这块土地。
(三)
四年后毕业,我几经周折终于如愿以偿,在田家庵区第一幼儿园任教。这所幼儿园1954年建园,是淮南市最早的一所幼儿园,在剧中何家丽、汤为民读中学的七中对面,旁边是田区第十五小学,当时这几所都属于市属学校,不管师资力量还是硬件设施都是一流的。就说我的单位田一幼吧,那可是古香古色的幼儿园,宽阔的场地,中央坐落一幢八角亭,红色的廊柱,金色的琉璃瓦。教室分布在左右两侧,由长廊相连,有点北京颐和园的味道。
幼儿园后面是建设村和淮河路,最初淮南市人民政府从田家庵先迁到朝阳村,再迁到洞山,而这片地域又成为田家庵区政府的所在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能上这所幼儿园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干部子女,或家庭条件好的孩子。《六姊妹》中的何家、汤家、刘家住在建设村路对面的北菜市,周边有“春燕酱油厂”“蔬菜公司”“红旗照相馆”“回民饭店”。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随着岁月的变迁,一切人和事物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何家从旧平房搬进了新楼房,六姊妹从体面的工作到下岗再就业,从穷得叮当响到下海经商,也都是我们现实生活的缩影,有的咸鱼翻身,有的走向没落,有的仍立于不败之地。我的单位田一幼就是被时代的洪流渐渐淹没的。随着淮南高新区的逐渐发展,这里已成了老城区,幼儿入园率越来越少。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个班级有四五十个学生,全园高达五六百个孩子,而现在班级越来越少,全园只有百十个孩子。虽然我已退休,但看到洒下一辈子心血的单位日渐落寞,总会生出一丝伤感。
(四)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的思想还有点保守,年轻人处对象基本上都是红娘牵线。何家六姊妹中的老三、老四、老五、老六可都是自由恋爱,也算是赶上时髦。即便有的后来离了婚,那也不后悔,毕竟轰轰烈烈爱过。那时候约会不是逛公园就是看电影,何家姐妹看电影不是到红风戏院就是到淮滨电影院。
淮滨电影院建筑规模宏伟,上下两层,可容纳千人,设计科学合理,听说是在1956年,淮南市政府邀请京剧大师梅兰芳来淮演出,为此在淮滨路上建造了淮滨大戏院,后来改称淮滨电影院。它与淮滨商场、东城市场连在一起,在何家居住的老北头附近,离我工作生活的地方也不远。记得我与爱人第一次约会就是到淮滨电影院看电影。后来流行歌风靡一时,业余歌手们纷纷在这个舞台上一展歌喉,我也经常陪着几位同事到这里施展才艺。后来电影行业不景气,商业发展兴旺,为扩大东城市场,就把淮滨电影院拆除,建起了金太阳广场商业街。
提起东城市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可谓是田家庵的“小上海”“小香港”,十字街上商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衣服款式新颖、价廉物美。购物的、闲逛的,可谓人头攒动。在淮师读书时,我经常与同学从姚家湾步行来这里逛街,即便没钱买件时髦衣服,但赶赶热闹,饱饱眼福,也是非常开心的。工作后,我有了工资,逛这条商业街的时间就更多了,给父母买件棉袄,给姐姐买件褂子,给弟弟买条裤子,给妹妹买条裙子,这时候会感到无比的幸福。
改革开放的潮流冲击着市场经济,东城市场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这里成了田家庵地区下岗职工自谋生路的福地。南来北往的人来淮南购物,也必会来这里逛一逛。何家老五刘小玲是个紧跟时代步伐的人,看到大家大把大把地挣钞票,她不甘心于外贸局的那份死工资,削尖了脑袋想挣钱,最后辞掉铁饭碗出来打拼。最初,她是在东城市场跟朋友合开了一家服装店,凭她灵活的头脑、时髦的眼光,生意非常兴隆。我爱人是安徽造纸厂的,与他认识时,单位效益别提多牛,我的月工资只有80多块钱,他就开了200多块了,令同事们羡慕不已,可好景不长,造纸厂这么好的企业也躲不过下岗的命运。爱人下岗后,我想过在东城市场谋出路,但他太老实,不是做生意的料,只好另找别的门路。
千禧年后,高科技运用到社会各个领域,中国经历了快速而全面的发展。田家庵区是淮南市的中心区,城市建设从北向南发展,为满足人们的需求,现代化的商场大厦拔地而起,商业街、超市也如雨后春笋。合肥百大购物中心、华联商场代替了淮滨商场、五一商场,商贸文化广场击垮了东城市场。如今,新世界、吾悦广场、万达广场进行着激烈的竞争。何家六姊妹生活的北菜市、南菜市已不再热闹繁华,但已被市政府列为旧城改造规划之中,目前,新淮村已经开始拆迁,不久老田家庵将以崭新的面貌矗立在淮河岸边。淮南正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此专栏开设了投稿邮箱827060190@qq.com,届时芦村湾、安徽上甲、玉兔日化、花蜜家将为作者提供礼包一份。
《淮南日报》视频版(2025年2月27日)
部分图片来源于安徽网
责编 童飞飞
初审 孙继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