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王其伟
早春二月,杨蓬岙这个群山怀抱的小山村,悠然绽放着她那宁静优美的田园山色。
象山杨蓬岙自然村,位于九顷水库上游,荷花蕊山南麓,毗邻冷水潭。此地原系海湾,为渔民晾篷之地,故名晾篷岙。六百年前,马氏族人为避难,自宁海大佳何迁于此,始觉晾篷不如扬篷,改名扬篷岙。沧海桑田,海湾淤塞成田,山坳绿杨成荫,于是又改名杨蓬岙,一直沿用至今。
走进杨蓬岙,入口处是一个古樟树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五棵枝繁叶茂的大樟树,冠盖如云,犹如被人修剪出来的巨型盆景,傲然屹立生机蓬勃,满眼葱绿。这些香樟树龄都有二三百年以上,大大小小有十几棵,分布在村子各个角落。在村民们心里,香樟树是他们的风水树,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一棵棵香樟树就像一把把巨伞,为村民们遮风挡雨。茶前饭后,村民们常在树下谈天说地唠家常,老樟树下的碾子诉说着光阴的故事。
山村早春这份明媚的春光,不仅属于山花,更属于那青翠含烟的茶园。杨蓬岙素来以产茶出名,早在五十年前就开始开荒种茶。茶叶生产是集体经济的主力军,也是社员发家致富的主要来源。这个传统产业一直传承至今,村里现存茶园尚有一百八十亩。村口南面的山坡上,一垄垄茶树沐浴雨露迎风绽芽。房前屋后,山边田角也能遇见几垄茶树。这些茶树自然生长不洒农药,一年采摘一次。明前茶贵如金,每到这个时节,男女老少忙着采摘明前茶。不少村民把房前屋后采摘下来的茶叶,用传统土灶制作手工茶。但大批量生产还是靠机器制作,嫩槚茶场正在日夜加工茶叶,杀青的清香弥漫着整个小山村。
好山好水育好茶,一生一世圆一梦。村书记张会明是一位制茶能手,年轻时就跟着自己的姐姐学会了制茶,他的爱人也是村里制茶好手,他俩是土生土长杨蓬岙人。以茶为媒,两情相悦。以茶为业,幸福回甘。他心中有梦,择一业终一生,潜心研制茶叶,被评为助理农艺师。以茶人初心走出一条象山茶叶品质的进阶之路。“半岛仙茗”、“嫩槚红”这一对象山名茶都出自他之手,屡次在省内外评比中荣获大奖。
行走在杨蓬岙,随处都能享受山村惬意的春色,一簇簇粉红色杏花缀满枝头。杏花如诗,每一朵都是那么灵动与艳丽,给农家小院增添了满满春意。
紧邻古樟树公园,穿过月洞门便是小巧而雅致的中正兰园。兰园与公园浑然一体,相得益彰。走进兰园,缕缕清香扑鼻而来。花架上一盆盆兰花整整齐齐排列,丛丛叶片间朵朵兰花含苞欲放,温情脉脉。这个兰园面积并不大,以养精品兰为主,全国各地的兰友时常慕名而来。兰园主人马成瑶是本村人,年纪轻轻却是资深的养兰人。在乡村一隅建一方兰园,与兰为伴,以兰为生。于兰园一角,置一方茶桌。幽静清香的环境,以兰会友,赏兰品茗,在烟火中享受诗意人生。
公园西侧溪流潺潺,一把巨大的紫砂壶斜立在石墩上,水流从壶嘴喷涌而出注入大碗。满目美景道不尽,云在青天水在壶。天壶赐福,吉祥如意。
不远处新建的“行者岭步行道”入口,豁然矗立气度不凡。行者岭位于村西南荷花蕊山,东起扬蓬岙西至岭脚村,岭高二百余米,全程长一千二百米。旧时为丹城通往茅洋、石浦、泗洲头、宁海的交通要道,南来北往的商贾行人都要走这条古道,岭头有一座乾隆丙午年间所建的普济茶亭。
新石板铺就的步行道全长一公里,依山坳向西南延伸至行者岭脚,这里是休闲徒步的好地方。踩着石板路,一坡又一弯,长亭更短亭,树影绰绰,鸟鸣声声,独属于古道的静谧出现在视野中,绿荫丛中草色青青,山坡岗上春花烂漫。放慢脚步呼吸着带有甜味的清新空气,享受心灵的放松与惬意。不知不觉间来到了行者岭脚,一座庄严的会云庵掩映在山谷中,静观来来往往的行人,见证今昔世事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