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春分。永川区宝峰镇龙凤桥河畔,柳枝悄悄抽出新芽,微风拂过水面,泛起阵阵涟漪,几只白鹭在浅滩悠闲觅食。

这条河长1公里的龙凤桥河曾是宝峰镇的“生态伤疤”。作为重庆市农村黑臭水体摘牌的镇街之一,宝峰镇创新构建“一域一专班、一水一策”治理体系,通过截污纳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等“组合拳”,黑臭水体摘牌了,河水不仅不黑不臭了,有时还能达到地表水III类标准。
望着眼前的美景,村民不禁感慨,这条曾经让人避之不及的臭水沟又恢复了记忆中的清澈,螃蟹、鱼虾重现,白鹭也飞回来了,那场景美得像幅画。

小院里的治水约定
“现在的龙凤桥河的变化,得益于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我们要实行楼栋监督,这些可都写进咱们的《居民公约》中。”在龙凤桥河边的一个小院,登东社区居民小组长谢克彪举着自制的房前院后环境管理示意图,与10多位街坊邻居通过召开院坝会的形式,热烈讨论着把河道监督相关事宜写进《居民公约》。

谢克彪说,谁家要是乱扔垃圾、乱倒污水,咱们就让他在社区的“红黑榜”上亮相。
这番接地气的讨论,引得临河开农家乐的李彪频频点头。他笑着说,以前是避之不及的臭水沟、臭水河,很少有人来我这农家乐耍,现在环境好了,生意也好很多。他主动申请当义务监督员,每天晚上沿河溜达两圈,这个差事他乐意干。


治水三宝:“三治融管”
水变清、景变美,治理成果如何守护?宝峰镇聚智汇力,形成“三治融管”机制。
德治,小积分换出大文明。宝峰镇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以党建为引领,加强村民自治,在推进河长制的基础上将房前院后环境管理纳进村规民约,发现违反公约问题可获15积分/次,积分可换取鸡蛋、牙膏、洗衣粉等物品。村民唐尚莲最近很神气,因为她靠发现环境问题攒了45分,换了6个鸡蛋。唐尚莲说,全镇113块“红黑榜”成了最公平的裁判,6支管护志愿队活跃在田间地头、沟渠、河边,大家从“旁观者”变成了“当家人”。这个法子不仅解决了农村房前院后脏、乱、差问题,也“约”出了美丽乡村。

智治,电子河长“火眼金睛”。专职巡河员周济远的工作包里总装着个宝贝——智能巡河终端,他的任务就是在巡管过程中将巡查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等信息反映在巴渝治水-农村黑臭水体智慧监管系统中,同时依托“141”基层智治平台,实时智能监测预警。周济远说,全镇布设的12套电子河长可厉害了,只要河道有点风吹草动,系统立马报警,河道漂浮物、排污异常等问题都逃不过它们的“眼睛”。自12套电子河长“上岗”后,17个问题都被及时解决。

物治,湿地里的“生态魔法”。在泸永桥村的“稻香名苑”,讲解员刘倩指着人工湿地里的睡莲和梭鱼草说,这些本土植物根系发达,是天然的净水能手。为让治水成果“保鲜”更长久,镇河长办组建专业管护组,聘请环保专家,对水生植物的长效维护提供科学建议,并组织人员定期实施管护;产业服务中心组建农技支持组,以村社为单位,定期开展民改厕后粪污的堆沤腐熟、沼气利用、清运还田以及化粪池维修管护技术培训并组织网格化管护;村级两委组建志愿服务队,通过入户走访、院坝会等形式围绕生活垃圾分类、秸秆焚烧的危害、黑臭水体如何进行鉴别及管护等内容向村民进行科普宣讲,提升村民自觉对房前院后环境管理能力。


清水淌出好日子
袁美亮是泸永桥村中嘴上村民小组人,在外打工多年的他看到家乡营商环境越来越好便于10年前带着积蓄回乡种茶、种果树。这两年,看到家乡的水环境变好了,他又搞起了稻虾生态养殖,从之前的“打工人”变成“新农人”。

长治久清后是生态与民生的双赢。如今,宝峰镇有3家稻虾生态养殖大户,面积达2000余亩,有果冻橙、大樱桃、葡萄等5家特色水果种植家庭农场,引进玩具厂等3家劳动密集型企业,茶叶种植加工等生态企业4家,带动周边1100余人就业,户均增收1.2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