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心城区,如何跑出旧改“加速度”?|新民述评

   日期:2025-07-25     作者: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www.lekcy.cn/mobile/news/2495.html
核心提示:昨天,上海建筑体量最大、居民户数最多、情况最复杂、改造难度最高的非成套旧住房拆除重建项目——静安区彭一小区旧住房成套改造

昨天,上海建筑体量最大、居民户数最多、情况最复杂、改造难度最高的非成套旧住房拆除重建项目——静安区彭一小区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的居民启动回搬,书写了静安区旧改工作中的又一“里程碑”。

喜讯接踵而至。就在近日,静安区旧改战线捷报双传——零星旧改与小梁薄板房屋改造分别以提前7个月、两年半的“加速度”双线告捷,在寸土寸金、情况复杂的中心城区树起崭新标杆。

要知道,“十四五”期间,静安需攻坚47幅零星旧改地块,其小梁薄板房屋体量更高居全市首位。体量如此庞大,难度不言而喻,静安却能领跑中心城区旧改“加速度”,秘诀何在?

核心动能,源于一种刻不容缓的“紧迫感”。两个关键部门的负责人提及,区级层面的高度重视与鼎力支持,是凝聚全区之力、攻坚克难的基石。正是这份将改善群众居住条件置于首位的坚定决心,自上而下形成了强大推力,让旧改这台“重载列车”得以高速启动、持续疾驰。

体量庞大的旧改工程,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支撑。一个中心城区的民生投入千头万绪,不可能“单打独斗”。为了破局,静安区勇于探索多元化融资路径,一方面,撬动区属国企融资平台,引入社会资本活水;另一方面,灵活申请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不断补充资金“弹药库”。一系列创新举措有效分散了区级财政压力,为旧改提供了不竭的“燃料”。

制度创新,则是打通旧改工作“任督二脉”的关键。为避免因部门壁垒陷入审批流程冗长、责任归属模糊的困局,静安区创新构建起“三驾马车”协同机制,以结构性力量打破行政藩篱,将分散的“指头”攥成有力的“拳头”,大幅提升了决策与执行效率,为旧改注入新动能。

再好的制度,最终还是要落到“人”的层面。各种纷繁的人情冷暖、利益纠葛、艰难取舍,高度考验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和为民情怀。面对一块块难啃的“硬骨头”,静安区坚持“一户一档一策”的精细化策略。基层干部以“解剖麻雀”般的细致深入剖析个案,以“上门恳谈”的十足韧劲反复沟通。一个个高签约率数字的背后,是他们无数次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诚消融坚冰的艰辛付出,更是对“民心所向”最朴实的诠释。

面对形态各异、约束交织的居住困境,“一刀切”绝非良策。静安区展现出城市精细化治理智慧——精准研判,分类施策。无论是星罗棋布的零星地块,还是结构脆弱的小梁薄板房屋,都找到了量身定制的改造路径,熨平城市的每一道“褶皱”。

静安区旧改双线告捷,彰显了静安区始终把居民的需求和满意作为“第一标尺”。这场中心城区的旧改“加速度”领跑,既显著改善了万千居民的居住品质,更为超大城市的有机更新与治理现代化提供了一份可借鉴、可推广的“静安样本”。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陈佳琳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