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古乐“征服”外国记者:“不用翻译,这是伟大文明的音乐,我很有共鸣” | 上合组织媒体智库峰会

   日期:2025-07-29     作者: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www.lekcy.cn/mobile/news/3076.html
核心提示: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张阳 一个古老文明,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找到当代回响与世界知音?7月24日,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当上海合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张阳

图片

一个古老文明,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找到当代回响与世界知音?

7月24日,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当上海合作组织媒体智库峰会的与会者们在会议厅内围绕国际议题展开思想交锋时,一场平行的对话正在会场一楼大厅无声上演。

图片

外国嘉宾在安阳城市展区参观

这里没有政策辩论,却有跨越国界的共鸣。

从信阳毛尖的醇厚茶香,到唐三彩、钧瓷、汝瓷的流光溢彩,一件件承载着中原厚土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以一种可观、可感、可体验的方式,向来自世界的宾客讲述着河南故事。

麦草咋能与艺术搭上边?

麦草,河南土地上最朴素的作物,如何与“艺术”二字相连?

展厅一角,一抹来自田野的金黄吸引了众多目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聂远征的身旁,一幅《八骏图》作品尤为引人注目,画中骏马的鬃毛在灯光下呈现出深浅不一的自然光泽,纤毫毕现,极富立体感。

图片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聂远征与他的麦秸画

“要的就是这种刺绣一样的效果,”聂远征向围观的宾客介绍,这门被称为“毛毛刺”的技艺最为复杂,需将麦秆劈成细丝,再一根根粘贴。他解释,看似普通的麦秆,要成为画材,需经历“熏、蒸、漂、刮、推、烫”等十几道工序,特别是通过熨烫的温度控制,让麦秆本身碳化出深浅不一的天然色泽。

“每次向外国朋友介绍,他们都觉得很神奇,”聂远征笑着分享他过往的经历。“他们没见过这个东西,会反复确认,‘这真的是用麦秆做的吗?’在他们看来,田野里的麦草和精美的艺术品之间,似乎有道鸿沟。而看到这道鸿沟被手艺填满时,那种惊讶和赞叹的表情,就是对我们这门非遗最好的肯定。”

图片

(麦秸画“郑州”)

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技艺,本身就跨越了语言。他回忆起在新加坡参展时,一位国外外交官买下他一套《四大美女》作品的经历。“翻译问他为什么买,他说他并不了解画中人物的故事,但完全被这种神奇的工艺和艺术之美所折服。”聂远征感慨道,“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真正的艺术是无国界的,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本身就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现场,几位外宾正俯身细看,不时向他询问制作的细节,眼中流露出的,正是聂远征所描述的那种好奇与赞叹。

“活”起来的千年画卷

从麦秆的微观世界转向另一侧,一幅立体的千年画卷在人们眼前徐徐展开。这里是开封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的展演区,以宋徽宗名画《文会图》为蓝本,1:1复原了北宋文人雅集的场景。苍松之下,茶案之旁,身着宋代服饰的演员们或端坐品茗,或执盏论道,仿佛从古画中走了出来。

“我们不仅复原了场景,更希望活化文化。”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开封)运营负责人梁启明介绍,桌案上摆放的温酒器、茶盏,均是他们以北宋官瓷烧制技艺复烧的作品。而一旁传来的悠扬乐声,则来自另一幅古画——南唐周文矩《合乐图》中复刻的箜篌、尺八、筚篥等宫廷乐器。

图片

南唐周文矩《合乐图》“穿越”郑州

“我们想通过这个场景,让人们重新认识官瓷,认识宋代的‘四雅’文化。”梁启明说,“但我们的目标不止于此。”他坦言,文化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必须思考如何与当代生活、与海外市场融合。

怎么融合?他举了个例子:“我们这个茶杯很小,但中东、欧美的很多朋友习惯用大杯子喝咖啡或奶茶。那我们能不能用官瓷的技艺,烧制出符合他们使用习惯的马克杯?把汴绣的图案,用到他们喜欢的丝巾和包袋上?”

“这是来自伟大文明的音乐”

这场精心设计的文化对话,最直接的反馈来自现场的国际友人。

当源自五代名画《合乐图》的复原乐器奏响古雅旋律,来自伊斯兰合作组织通讯社联盟的记者阿奇拉夫·希德里(Achraf Hidri)先生立刻被吸引,久久驻足,神情专注。一曲终了,他由衷地赞叹:“音乐非常好听!这是一个伟大的文明传出的音乐,我也来自一个古老的文明,我很有共鸣。”

这份“共鸣”并不仅限于听觉。演出间歇,希德里先生还受邀走进《文会图》的场景,兴致勃勃地拿起茶筅,亲身体验宋代“点茶”的雅趣。尽管动作略显生涩,但他脸上的笑容真实地传递出对这种古老生活美学的浓厚兴趣。

图片

希德里先生走进《文会图》,体验“点茶”

这种跨越文化的吸引力,也同样感染着其他来宾。在展区另一侧,科威特通讯社市场部主管莱米娅·法里斯(Lamya Alfaresi)就对唐三彩的烧制技艺和洛阳的古都历史深深着迷。她感叹道:“河南城市文化的多样性深深吸引了我,这份来自洛阳的唐三彩礼物,我一定会好好保存。”

图片

米娅·法里斯体验“唐三彩”

从音乐的“很有共鸣”,到对唐三彩的“深深吸引”,这些发自内心的赞叹,正是此次峰会“密切人文交流与推动文明互鉴”主题的生动体现。

它意味着,当河南将自己最深厚的文化底蕴以一种开放、可亲近的方式呈现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完全可以跨越语言和历史的隔阂,找到情感的共同点。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陈朋冲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