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单“带押过户”二手房业务成交

   日期:2025-09-23     作者: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www.lekcy.cn/mobile/news/4849.html
核心提示:华先生在办理首单“带押过户”二手房交易。近日,无锡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对外宣布,无锡市区二手房可以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cms-bucket.ws.126.net%2F2022%2F0920%2Fba59508ej00rihn7j0024c000m800goc.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

华先生在办理首单“带押过户”二手房交易。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cms-bucket.ws.126.net%2F2022%2F0920%2Fba8cb186j00rihn7j001sc000ba00sgc.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

ntent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近日,无锡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对外宣布,无锡市区二手房可以“带押过户”。无须提前还贷,无须垫付资金,可实现全程免费。自此,二手房交易过程中,用买方首付还贷、卖方接受不规范借贷“过桥”等有望成为历史。

就在昨天,建设银行无锡分行房贷用户华先生在未提前还贷的情况下顺利将名下的房产完成交易过户,这标志着无锡市区首单“带押过户”二手房交易业务正式落地。

“带押过户”创新模式

在二手房交易过程中,“解抵押”问题一直是困扰买卖双方的难题。

在过去,交易处于抵押状态、未还清贷款的房屋,只能先还清贷款、解除抵押后,买方才能办理新的抵押贷款并过户。买卖双方不仅要在登记机构和银行之间来往多次,所需的时间周期也会很长,且在登记手续完成之前,卖方结清原银行贷款的费用,很多需要借助过桥、垫资或由买方垫付,增加房屋过户的资金成本和资金安全风险。

为让群众享受更便利、更安全、更实惠的二手房交易登记服务,无锡大胆探索,依托成熟的资金监管服务及“多登合一”登记业务,创立“带押过户”新模式,不仅缩短二手房交易时间,提高交易过程和资金的安全性,更重要的是为当事人节省为还清贷款而产生的高额垫资成本。

资金监管实力“护航”

在传统二手房交易模式中,银行基于风控考虑,必然要求结清贷款后,方能同意房产过户。而银行现在为什么能够愿意支持“带押过户”呢?关键是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二手房资金监管”平台为银行和买卖双方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市区二手房交易资金监管官方服务平台早在2018年就正式启动,已为近12万起二手房交易提供了免费资金监管服务。此次,为支持“带押过户”模式顺利实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对二手房资金监管业务进行了全流程再造,在保证交易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买卖双方将还款解押环节置于交易登记环节之后,使交易过程更畅通。

全程免费便民快捷

“带押过户”中不动产登记的两大变化:一是流程更简化。买卖双方无需往返银行和登记窗口,做到“最多跑一次”。全流程可以没有第三方介入,只需买卖双方和银行达成合意即可办理。二是业务合并办。买卖双方无需提前清偿原抵押贷款、注销原抵押登记,过户时一次性提交所有申请材料,登记机构同时办结存量房转移、原抵押变更、新抵押设立“三合一”登记业务。

今年6月以来,昆明、济南、深圳等地探索开展了二手房带押过户,各地操作模式不一。而无锡市的“带押过户”备受关注,只因开创“政府监管”“全程免费”的先河。

业内人士举了一个例子,传统模式下100万元的贷款,“垫资”的利息可能要3万-5万元,时间越长利息越高,而在新模式下,“二手房资金监管”使得这一成本为零。此外,在买卖双方自愿情况下,还可以选择国有担保公司低于市场费率的担保服务,为“带押过户”再加一道保险。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