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期高通胀与财政压力的双重夹击下,阿根廷养老金体制正面临严峻考验。日前,米莱政府宣布,自2025年3月起,将依据2025年1月公布的通胀数据对养老金进行调整:普通养老金上调2.21%,而教师养老金则将实现10.61%的季度涨幅。表面上,这一举措旨在缓解老年群体的购买力下降,但其背后却隐含着体制碎片化、长期结构性赤字以及即将取消的延期支付计划(moratoria)等诸多深层危机。
一、养老金调整新政:数字与机制
1. 普通养老金
2. 教师养老金
二、高通胀背景下的调整困境
阿根廷长期以来深陷高通胀泥沼,为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政府被迫将养老金调整与通胀挂钩。自2024年起,普通养老金由季度调整转为按月调整,本意在于更及时反映物价波动。然而,早期调整滞后导致实际涨幅远未能跟上通胀步伐。例如,2024年第一季度价格指数一度跃升51.5%,而养老金的调整仅在3月实现27.57%的涨幅,致使部分低收入老人生活压力倍增。
教师养老金则因其特殊调整机制备受关注。虽然10.61%的涨幅看似较高,但教师群体普遍面临工资中部分收入未计入调整基数的问题,加之过去数年累计涨幅与通胀之间的落差,使得其保障效果受到质疑。
三、体制改革:取消延期支付与系统性困局
1. 分散体制与财政压力
阿根廷养老金体系极为分散,目前存在多达282个特殊制度,覆盖国家、省级、市级等多个层面。长期以来,这种碎片化体制不仅造成管理成本高企,还使得改革步履维艰。尤其是延期支付计划(moratoria),这一政策允许约430万未足额缴纳者通过分期补缴享受养老金,但同时其财政成本已相当于的1.8%,在未来可能进一步侵蚀公共预算。
2. 改革前景与新机制设想
政府计划自2025年3月起取消moratoria,并探讨引入“系统记账”机制,该机制将根据个人实际缴纳额及预期寿命计算应享养老金,旨在实现“多缴多得”,提升体系公平性。同时,对于未能足额缴纳者,PUAM仍将作为基本保障,但这一模式能否缓解长期财政压力,尚需时间检验。
四、经济、社会与政治三重效应
1. 经济影响
养老金的适时调整有助于短期内激发消费需求,对经济起到一定提振作用。但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及持续高通胀,政府在扩大财政支出与保持预算平衡之间将面临更大挑战。过去2024年的数据表明,尽管养老金数字不断上调,但“液化”效应依然使实际支出缩水。
2. 社会影响
约920万老年人依赖养老金维持基本生活。若调整不足,不仅会加剧贫困风险,还可能引发老年群体对体制不公的广泛不满。教师养老金的调整机制更因其特殊性,引发其他群体对待遇公平性的疑虑。
3. 政治博弈
养老金改革历来被视为“政治雷区”。近1000万养老金受益者是关键选民,任何削减或大幅调整福利的举措都可能引发政治动荡。尤其在2025年选举年,取消moratoria和推进结构性改革将面临来自各界的强烈阻力,使得短期内政治家更倾向于采取温和、看似“慷慨”的调整措施,而非触及根本体制问题。
五、专家观点:改革刻不容缓
经济学家奥斯瓦尔多·吉奥达诺(Osvaldo Giordano)指出,当前的养老金改革应优先考虑体系可持续性问题。他建议通过“系统记账”机制实现个体账户模拟,并呼吁配合劳动力市场改革,降低近40%的劳动非正规化率,以扩大缴费基数。吉奥达诺警告,若不尽快推进体制根本改革,未来几十年的人口老龄化将使财政负担急剧上升,而政治短视只会使问题雪上加霜。
2025年3月实施的养老金微调——普通养老金仅上调2.21%,教师养老金季度调整10.61%,看似是对高通胀的应急反应,但实则无法掩盖体制内在的结构性危机。在高通胀、体制碎片化和财政压力交织下,阿根廷养老金体系正处于一场深刻变革的十字路口。取消延期支付计划、探索“系统记账”机制固然是改革方向,但政治敏感性、各利益集团博弈以及选举压力无疑将使改革之路异常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