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生长于信阳著名茶产区“浉河港”,朱华是地地道道的“茶妹子”:记事起家中就弥漫着茶香;放学后扔下书包就去采茶;专攻农科了解茶叶种植知识;毕业后开店出售自家茶叶。如今,她有了新的愿望:开发出不同口味的信阳茶。
东方今报记者 王姝/文
章继军/图
爱茶:在茶香中长大
7月初,谈起刚结束的茶艺茶道初级培训课程,朱华难掩兴奋之情:“茶道老师的功夫茶表演太美了!茶叶,真是非常神奇的叶子。”
朱华对于茶叶的喜爱绝非一蹴而就。从她父辈起,在老家浉河港四望山种茶已有40余年。
“三四岁刚会走不久,春天跟在大人后面上山采茶,不让去不愿意。”茶叶太小的不能摘,要等它再长两天;大叶子也不摘,避免摘到枯叶子。采茶的技巧,很快被她深深记入脑海。
那时,朱华家主要收入来源是板栗,十几亩茶山的产出,可满足一家人的饮茶需求。朱华最深的记忆就是,每天放学跑回家,“咕嘟嘟”喝下母亲为她凉好的一大缸茶水,干燥的喉咙立刻得到滋润,心中满足。“习惯大杯喝浓茶,夜晚喝也不会影响睡眠。”
购置制茶机器以前,朱华家的茶叶都由其父亲手工炒制,喝不完的送给亲友,或者卖给镇上的居民。2005年,浉河区鼓励种茶,又因板栗价格下跌,朱华的父亲将板栗树砍掉,改种茶树,并购置了滚筒、黏揉机等工具,开始批量生产。
朱华从农科毕业后,和哥哥一起跟着父亲制茶:用筛子筛选出大小不同的茶叶,放入滚筒杀青、黏揉机揉捻,入生锅、熟锅炒制成尖。到最后,原先舒展青涩的叶子成为细紧圆直的针形,散发着浓郁的香气,在清甜的水中舒展、翻滚、撒播白毫。
“茶叶的香清甜略苦、醇厚甘凉,最能代表我们这座山给人的感觉。”作为女孩子,习以为常的茶叶并没有在朱华眼中变得平庸,而是极富魅力。
售茶:薄利多销 做好口碑
由于朱华性格开朗外向,哥哥相对内敛沉稳,父亲有意安排哥哥负责制茶流程,让小女儿朱华负责销售。
2005到2006年,朱华在信阳市区开了个服装店,家里的茶叶就放在那里卖。“只要有空,就会泡茶给买衣服的顾客品尝。有人喝过后,过一段时间需要买茶时,会想到来我这里买。”朱华说,“就这样靠着口碑逐渐扩大了客户群,从一年卖出六七千元到一万、两万,逐渐增加。”
随着前去购买茶叶的顾客越来越多,朱华在信阳市区另租门面,开始专职卖茶。
“物美价廉、薄利多销是我的经营观念。”朱华说,“比如谷雨之前一芽一叶的毛尖成品,第一年的价格是200元/斤,现在采摘、工具费用增加,也仅仅涨到260元。”
朱华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今年春季,请采茶工采摘“青凋”的价格是35元/斤,平均4斤“青凋”才能制成一斤成品毛尖,一斤毛尖的采摘费用达140元,采茶女采茶期间的衣食住行、茶树成本、施肥除草的人工费、制茶机器成本和损耗等费用不会低于100元/斤,不算家人连夜炒茶的辛苦费,春茶每斤利润不到二十元。
“虽然每斤的利润比较低,形成固定客户群后销量增加,整体利润还是可以的。”朱华说,自己家茶叶的“回头客”,大部分是爱喝茶的市民,这些人每年都会固定消耗5到10斤茶叶,还有一部分信阳、郑州甚至湖北等地的茶庄,购买的数量较大。“都是朋友们口口相传,慢慢地茶叶店有了点名气。”朱华说。
茶梦:注册商标 研制新品种
靠山吃山,靠茶吃茶。对于朱华来说,茶叶不仅是她生活的一部分,更代表着事业与梦想。
“我从小性格就比较泼辣,敢想敢做,爸爸总说我像个小子。”朱华笑着说,“我的梦想有两个,一个是为我们家的茶叶注册商标,把分店开到郑州,甚至省外;二是研制出新的茶叶品种,为信阳茶谋求更宽广的出路。”
为了实现目标,朱华更加关注茶叶,主动参加相关培训。研制新品种的想法,就是在学习发酵茶期间产生的。
“信阳毛尖属于未发酵茶叶,绿茶的氨基酸、茶多酚含量是最高的,但是茶红素、茶黄素等含量比不上发酵茶。我觉得可以对它进行发酵改造,注入玫瑰、茉莉等其他植物元素,增加信阳茶的丰富性,满足不同市民的需求。”朱华告诉记者,研制新品种的想法,还停留在筹划阶段,正在寻找一些合伙人,想等秋天以秋茶进行实验。
“我对茶的想法还有很多,一说到茶整个人都特有精神!”朱华笑着说。
【今报助力信阳梦】
朱华的店址:信阳市浉河区长安路陆军学院红绿灯往西50米“缘茗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