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椒书评丨在眼神交汇的刹那,完成爱的超越

   日期:2025-03-27    作者:oepxs 移动:http://www.lekcy.cn/mobile/quote/1520.html

□黄维怡(宁夏大学)

当弗洛姆在二十世纪中叶写下《爱的艺术》时,他或许不曾预见,这个命题会在未来显现出穿透岁月的力量。在今天的数字时代,《爱的艺术》不仅是探讨人际关系的心理学著作,更可成为现代人抵抗情感异化的宣言。

弗洛姆对“爱的堕落”的批判,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当都市男女在相亲软件上将身高、收入、房产证编码作为择偶参数,当婚礼策划师用成本核算替代情感积淀,爱情已然变质。这种异化在社交媒体中得以呈现:朋友圈精心策划的“恩爱秀”成为情感关系的“绩效考评”,抖音情侣博主的接吻视频点击量取代感情“含金量”。爱的本质被抽空,徒留“拟像”在虚拟空间循环。

图片

这种异化在家庭场域同样存在。某些人群中,母亲将亲子之爱异化为满负荷的教育培训,老人所需的天伦之乐被微信红包取代……当弗洛姆强调的“给予、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被异化为冰冷的指标,血缘纽带将受到无形冲击。

可以说,当今我们的情感认知模式可以受到技术的干扰。当网络空间用大数据解构灵魂伴侣、婚恋网站的人工智能红娘宣称比人类更懂爱情本质,当AI能写出比人类更动人的情书、机器人的硅胶手掌可以模拟体温,爱的独特性可能在数字洪流中消融。

在虚拟与现实交织中,爱的艺术如何不演变为代码编辑的艺术?就当重拾弗洛姆“爱的实践论”。

需首先突破认知迷障。爱的本质不是数据库里的精准匹配,而是“他者之脸”带来的现实温度;不是社交媒体上的情感展演,而是人类特有的勇气与灵光。茶馆里为伴侣扇凉的老者,酒屋中分享最后一串烧鸟的夫妻,这些质朴的场景,保存着爱的原始诗意,才是爱的艺术本身。

图片

心理学家、哲学家弗洛姆。

培养爱的能力需要重燃“慢速生活”的勇气。景德镇陶艺师在拉坯过程中的情感沉淀,京都匠人在打磨漆器时体会的时光厚度,亚马逊雨林中土著部落的集体吟唱,这些过往的生活智慧为爱的艺术提供了存在主义注脚。以慢食对抗快餐,以手写情书抵抗电子信息,这些看似复古的行为实则是面向未来的生存策略。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评论 0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